為什麼說電腦永遠無法代替人腦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電腦是很發達,它的資訊量是非常之多的,但是它終究不能夠代替人腦,這是衛生呢?

  

  瞭解了計算機的內部構造及其工作原理後,就會知道它只是 “照章辦事”而已。 人把某些能夠用語言表達的解決問題的知識、 方法、 經驗等寫入計算機程式, 計算機不過是執行這些程式而已。只有能用語言做明確描述的問題,計算機才有可能解決。不能用任何語言描述的問題,計算機就無能為力了。人腦的生理結構和工作方式與電腦完全不同。

  人類的智慧,包含了許多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成分,有些人能“一目瞭然”的事物,即使是最先進的電腦,經過千萬次、乃至上億次運算,也還是認識不了!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問題,不存在演算法,從而也不能被編寫為程式,計算機也就無法解決該問題。因此,計算機再先進也不能代替人腦。

  電腦再怎樣,也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執行。即便有所謂人工智慧,也是按照人儲存的知識進行模擬“思考”;人的創新能力,電腦是絕對無法做到的。

  人的神經反應與人腦判斷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即便是最簡單的一個動作,也是在很短時間內,將各種器官的感知和記憶中的知識聯絡、加工、處理。有的非常迅速,有的甚至在事件發生前就做出了反應。對於外界獲得的資料,電腦能做的只能是在海量知識庫中一一搜索處理的規律和答案,其效率必定不如人腦。

  人可以發現自我的不足,可以尋求自我的完善;電腦做不到,電腦沒有辨別力,遇到錯誤、不能繼續,電腦只能“僵死”。

  人類有情感、意志,使得人類面對一些狀況,能夠有非凡的能力;電腦沒有,一旦外界條件難以滿足電腦的物理執行,那麼電腦無異於一堆破銅爛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