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原因有哪些症狀

  大便出血是臨床上並不少見的症狀,即血液經腸道從肛門排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便血的原因和症狀,一起來看看。

  便血的原因

  大便出血即從肛門中排出血便。出血可能來自上消化道,也可能來自下消化道及全身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常見有消化性潰瘍、急性糜爛性胃炎、應激性潰瘍等疾病;下消化道出血可見以下疾病:直腸癌、結腸的炎症、痢疾、腸傷寒、小腸炎、腸結核等;全身性疾病:敗血症、血液病等。

  便血的症狀

  1.鮮血便

  多為急性***即時***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便後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顏色鮮紅或紫紅、暗紅,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常於以下疾病:

  ***1***痔瘡:各期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為糞便附有鮮血或便後滴血。外痔一般無大便出血。

  ***2***腸息肉:為無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時出血,排便結束後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也可與糞便相混。

  ***3***直腸脫垂:久病後可有排便時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為糞便表面一側附有血跡,不與糞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後滴血。

  2.膿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於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症。常見以下疾病:

  ***1***直腸癌: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糞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2***結腸癌: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大便出血,多為含有膿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較暗。

  ***3***潰瘍性結腸炎:黏液便或膿血便,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3.黑便

  又稱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出血量較少,且出血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排出的糞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4.隱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會引起糞便顏色改變,僅在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稱為隱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常見潰瘍、炎症及腫瘤。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結直腸腫瘤篩查***初篩***的重要途徑。

  5.伴隨症狀

  ***1***肛門及肛周病變: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嘔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時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據出血的原發病不同,伴隨症狀表現不一。

  預防小兒便血的方法

  1、培養小兒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小兒排便時,要選擇家長和小兒時間都不緊張時,讓小兒自然地排便,並每天耐心地按時進行,便可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2、讓小兒有適當的活動量。對於小嬰兒,家長可讓其在床上翻滾爬動,增加其活動量,預防便祕;對於大一點的小兒,家長可以在飯後多帶他出去散步,增加其活動量,以預防便祕。

  3、進行科學餵養。小兒的膳食應當結合其生理特點,滿足生長需要,保障機體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小兒除了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之外,應當多吃一些粗糧、蔬菜和水果等富含食物纖維的食品,這對預防小兒便祕有較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當小兒已經出現便祕、肛裂、便血後,家長不能單純使用通便瀉藥或向小兒肛門內塞進開塞露等方法,應讓孩子多吃些新鮮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標本同治,減輕患兒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