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門診中經常有幼兒因為大便中有血來看門診,家長一看到寶寶便血也會比較緊張,那是什麼原因引起幼兒便血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幼兒便血的原因

  肛裂:

  多見於兩歲左右的幼兒便血特點為肛門有點滴鮮血,同時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時哭鬧不安,大便乾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許多種,如先天性肛門狹窄、排乾硬大便時撕裂肛門,以及小兒便血肛門損傷或感染。孩子出現肛裂,家長若沒有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患兒很容易產生肛瘻。醫院專家提醒:在預防治療方面,家長要經常給孩子清洗肛門,保持肛周清潔並塗搽潤滑藥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直腸息肉:

  多見於3—6歲兒童便血特點為排便終了時出現鮮血,量少,不與糞便混雜。息肉通常長在腸壁的黏膜上,好像一個帶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黃豆或蠶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猶如一個紅色“肉球”。如果患兒為單發性直腸息肉,可採用手術摘除而治癒,若為多枚息肉,則應分次手術治療。

  肛裂:

  多見於2歲左右嬰幼兒。便血特點為肛門少量點滴鮮血,同時伴有排便痛、哭鬧不安、大便乾硬。引起肛裂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肛門狹窄、排幹大便時撕裂肛門及肛門損傷或感染。肛裂的處理包括保持肛門清潔,塗擦潤滑藥物,多吃油性易消化食物。

  急性壞死性腸炎:

  便血特點為赤豆湯、洗肉水樣、腥臭味,伴有高熱、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時出現休克。血常規檢查的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幼兒便血怎麼辦?

  1、直腸息肉直腸息肉是小兒便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多見於3—6歲兒童。便血特點為排便終了時出現鮮血,量少,不與糞便混雜。息肉通常長在腸壁的粘膜上,好像一個帶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黃豆或蠶豆大小。有經驗的醫生用手指為病兒做直腸檢查,可摸到息肉。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猶如一個紅色的肉球。單發性直腸息肉,可採用手法摘除而治癒,如果息肉不止一個***多發性***,則應行手術治療。

  2、肛裂肛裂是指肛門口邊緣的裂傷,多見於兩歲左右的嬰幼兒。便血特點為肛門有點滴鮮血。同時伴有排便痛,當孩子解大便時就會哭鬧不安,大便乾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許多種,如先天性肛門狹窄、排乾硬大便時撕裂肛門,以及肛門損傷或感染。肛裂若處理不當,則可產生肛瘻。治療肛裂,一般要經常清洗肛門,保持肛周清潔並塗搽潤滑藥物,以及多吃油性易消化食物。

  3、急性腸套疊腸套疊是嬰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多見於兩歲以內,尤其是4—10個月嬰兒。便血特點為果醬樣大便。病兒因腹痛引起陣發性哭鬧、嘔吐。醫生在腹部可摸到包塊。腸套疊早期的病兒,多采用空氣灌腸,進行復位治療;如果病情已到晚期,則需要手術治療。

  4、梅克爾憩室***舊稱美克耳憩室***這是一種先天性腸道畸形,是由於發育異常而在腸壁上形成的囊狀物,多見兩歲以內小兒。便血特點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後紅。憩室位於迴腸末段,因可能含有異位的胃動膜或胰腺組織,所以可發生潰瘍出血。若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反覆便血可導致貧血。採用同位素掃描檢查,該病多可確診。對梅克爾憩室以手術治療為宜。

  5、急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壞死性腸炎便血特點為赤豆湯、洗肉水樣,腥臭味,同時伴有高熱、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休克。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明顯升高。

  6、其他消化性潰瘍、腸旋轉不良與重複畸形、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疝、門靜脈高壓等疾病,均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而產生便血。

  如何預防幼兒便血?

  1、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大便以稀糊狀為佳。

  2、減少增加腹壓的姿態,如下蹲、屏氣。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勞累過度。

  3、忌食辛熱、油膩、粗糙、多渣的食品,忌菸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腸熱,滋潤營養粘膜。可緩解小兒便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