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漿是怎麼形成的

  古玩行業專業術語,指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包漿”其實就是“光澤”,專指古物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銅器、牙雕、文玩、書畫碑拓等紙絹製品都有包漿。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包漿的相關知識。

  :

  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包漿亮”。

  沒有一本專著專門論及傳世古玩形成“包漿”的成因。有的書上談到,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洩,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控的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這種說法,似乎還有些科學道理。那麼,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呢?尤其是還有古籍善本以及傳世字畫,在這些古玩藝術品上,本身並不具有“油性”,但也會出現“包漿”,就比較令人費解了。然而,事實是這些非“油性”的傳世古玩上,確實也會出現“包漿”,但比起木器傢俱來,要不明顯得多,而且較難辨別。尤其是瓷器的“包漿”,更加難以辨認。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鑑可以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菸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裡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所以,一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淨,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你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

  古錢傳世日久,表面在空氣中產生的一種色澤,也稱包漿。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真者沉著,偽者飄浮,一般年代愈久,顏色愈深,雖是極薄一層,但煮洗也不會脫落。偽造包漿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燻黑,再上蠟打光,如用開水洗刷,偽漿便會失去。

  相關閱讀:

  茶壺包漿

  1***用乾淨毛巾搓茶壺表面作用其實是表面髒色以及進行再拋光.每天2-3小時。不要將茶湯留在壺面,這樣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會出現破相,這品相玩家比較忌諱。

  2***一星期後表面會有紅色痕跡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隨時間茶壺顏色變淺色。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茶壺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

  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可以感覺茶壺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重複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茶壺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茶壺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茶壺髒了可以用微微溼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茶壺的所有區域都儘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茶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玉質包漿

  入土古玉簡稱“土古”。從現象看,其外表層很容易在常溫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籠包子淌下的湯汁,冷卻後凝固成一層厚厚的半透明體,有這樣的質感才彌足珍貴。高古玉品對溫、溼度特別敏感,玉色深淺也會隨之變化。玉品隨著溫、溼變化好像是個“感應器”,天熱時敏感於空氣的乾溼,在生成中吸收人體的汗腺液,氣溫下降後,玉表層與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縮,又與空氣接觸發生氧化作用,日月遞增之下形成一層厚厚的光澤,但至今無法解釋它的形成機理,籠統歸納為彷彿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漿。“土古”忌諱高溫,一經“提灰”便成死玉,再保養至多也只是一層浮淺的光澤,誠如“傳世古”那種薄光,這些均無手感可言。雞骨白與玉質鈣化則無法談及,因雞骨白上尚剩包漿不具備典型的特徵。也未必都能復甦還原,而玉質鈣化更無包漿可言了。

  包漿的真假鑑別:

  真錢幣的假包漿聞上去有化學塗料的氣味,並不光滑。

  常用偽造方法有兩種:

  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即生成黑色.

  二是將偽錢同燃燒過的木屑放在一起,時間長了再將其取出,塗上油脂.要注意,真包漿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請大家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