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性貧血的原因

  由於各種器質性腎臟疾病,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所致貧血稱為慢性腎性貧血。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各種器質性腎臟疾病在病情持續進展後均可發生慢性腎功能衰竭,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小動脈硬化性腎病、慢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多囊腎、腎結核等。當腎功能衰竭患者血尿素氮超過17.8mmol/L 肌酐超過354μmol/L時,幾乎均有貧血。

  慢性腎性貧血的發病機制

  1.腎臟排洩功能衰竭

  ***1***血液稀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因腎臟排洩水、鈉鹽功能減低而反覆發生水鈉瀦留和脫水。因此,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常常有範圍較大變動。當血容量明顯增加時可產生血液稀釋。

  ***2***溶血:應用51Cr測定尿毒症患者紅細胞半存期,發現其紅細胞壽命比正常人輕度或中度縮短,20%患者明顯縮短,且與血尿素氮水平呈線性相關。用32P方法測定13例氮質血癥患者,其平均紅細胞壽命為66天***正常120天***,經有效透析治療後紅細胞壽命可延長。說明紅細胞生存期縮短為紅細胞外原因,與尿毒症代謝產物蓄積有關,使紅細胞在脾臟過早被破壞形成血管外溶血。其原因有:參與戊糖磷酸途徑代謝的轉酮基酶和膜的ATP酶活性降低,導致戊糖支路代謝異常,還原型谷胱甘肽生成減少,紅細胞膜對藥物和化學產物抗氧化作用下降,變形性降低;膜ATP酶活性下降,Na+ - K+ 泵能量供應不足,使Na+ 在細胞內瀦留,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細胞呈球形,在脾臟易被破壞,此外,注意到尿毒症患者紅細胞的機械損傷是溶血的另一重要原因。電鏡下可見尿毒症患者腎臟微血管內有大量纖維蛋白沉著,紅細胞在微血管內流動,在纖維蛋白網中扭曲變形,受到機械損傷而破壞,發生微血管病性溶血。

  ***3***紅細胞生成減少:尿毒症患者紅細胞生成減少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紅系祖細胞增生及紅細胞內血紅素合成受抑。②體外造血祖細胞培養證明尿毒症患者的CFU-E、BFU-E數在自身血清中低於正常,而在正常人AB血清中其數正常,臨床上有效的腹膜透析和血透能改善患者貧血,說明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紅細胞生成的因子。這種因子包括高 中及低相對分子質量的多肽、脂類、胍類及甲狀旁腺激素等,但這種抑制因子體外對三系血細胞生成均有抑制作用,不僅僅作用於紅細胞。③紅系祖細胞對紅細胞生成素反應降低。實驗證明,對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給予相同劑量的紅細胞生成素,則尿毒症患者紅細胞增加數量僅為正常人1/10。原因與患者體內瀦留的有害代謝產物的抑制作用有關。亦有人提出可能血中有特殊的紅細胞生成素抑制因子存在。

  ***4***出血傾向:約有1/3至1/2尿毒症患者可發生紫癜、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可使原有貧血加重。出血主要原因為血小板功能異常 尿毒症患者血中瀦留的代謝廢物有尿素、尿酸、肌酸酐、苯酚類、胍基琥珀酸等,這些產物可使血小板黏附性下降,血小板因子Ⅲ活性障礙,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及凝血酶原消耗試驗異常。有效的血透及腹膜透析可糾正血小板功能障礙。此外,血透時透析機內血液殘留、透析前後的抽血化驗均可加重失血。

  ***5***營養缺乏:

  ①鐵缺乏:常見於尿毒症患者失血後未能及時補充鐵;腎臟炎性損傷引起血清鐵下降,鐵再利用降低;透析液中的鋁離子可干擾鐵與紅細胞結合;上述原因所致缺鐵可併發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

  ②葉酸缺乏:葉酸可經腹膜透析中損失。

  ③蛋白缺乏:尿毒症患者低蛋白飲食,食慾不振可使蛋白合成減低,影響血紅蛋白合成。

  2.腎臟內分泌功能衰竭

  腎臟內分泌功能即指其可分泌的紅細胞生成素***EPO***——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46000~70000的多肽激素,主要由腎小管外周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缺氧刺激產生,分泌人血,腎外器官如肝臟亦可分泌少量EPO,但人體內絕大多數EPO由腎臟分泌。EPO可促進紅系各階段造血細胞的增生、分化;促進血紅蛋白合成;促進網織紅細胞的成熟和釋放。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血中EPO減少可分為兩種。

  ***1***相對減少:指雖然患者血中EPO高於正常人,但低於相同程度貧血的缺鐵性貧血患者,見於早、中期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

  ***2***絕對減少:血中EPO明顯降至低值,見於晚期腎衰患者,其腎臟功能性腎單位受到破壞,使EPO產生亦明顯減少。EPO的減少使造血細胞增生,分化能力減低,是腎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腎性貧血的治療

  腎性貧血發病機制複雜,臨床常採用綜合治療方法。對於處於慢性腎功能不全期***氮質血癥期***患者,一般無症狀者不需治療貧血,對於腎功能急劇惡化者,需採用同種腎移植,定期血透或持續腹膜透析治療,據慢性腎衰腎病本身治療方法不同,對腎性貧血的治療亦有區別。

  1.腎移植和透析療法 同種腎移植成功後,正常腎臟內、外分泌功能恢復,腎性貧血隨之糾正。但腎移植的供者缺乏,美國7萬例晚期腎衰患者只有7%能夠接受腎移植。腎移植以活體腎效果最好,存活率可達85%,屍體腎較差 僅65%。在31例接受腎移植患者平均血細胞比容由27%降至19%,81天后升至39.1%。且移植術後EPO水平明顯升高至術前9倍。1周後逐漸降至正常,隨之網織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逐漸上升,在另一組100餘例病例中,80%患者腎移植後血紅蛋白升高,未升高者多數合併出血、免疫抑制或排斥反應。

  持續血透是另一種有效的治療辦法,雖然血透不能使EPO分泌增加但經1~10個月治療後,大部分患者血紅蛋白有明顯增加,症狀減輕,在一組36例血透患者中 血細胞比容由21%升至27%。腹膜透析亦可使貧血減輕,在腹膜透析6個月內平均血細胞比容可升高0.5% 貧血改善原因與腹膜透析使EPO分泌增加,以及清除血中抑制造血的中分子物質***相對分子質量500~1500***有關。

  2.紅細胞生成素 可有效刺激患者紅系造血細胞增生、分化及促進血紅蛋白合成。提高血細胞比容和紅細胞數,減少輸血或完全代替輸血。治療初期常用劑量為50~150U/kg,每週3次。以後逐漸減至12.5~25U/kg,治療到血細胞比容達到33%~35%為宜,多於2~3個月內見效。EPO應用時應注意補充鐵,國外報告用紅細胞生成素 的患者43%伴有缺鐵,作為常規,血清鐵蛋白低於100μg/L時應補充鐵。紅細胞生成素,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使血壓升高,用紅細胞生成素時患者需並用抗高血壓藥物。紅細胞生成素雖然對腎性貧血治療有效,但其價格昂貴,且需長期使用,使臨床應用受一定的限制。

  3.補充造血原料

  ***1***鐵劑:腎衰患者由於長期低蛋白飲食限制、透析及胃納不佳,易引起鐵缺乏 常以鐵蛋白低於30μg/L作為補鐵指標。輕度貧血患者可口服鐵劑治療,重度貧血患者因胃腸道對鐵的吸收較差,可用注射鐵劑,右旋糖酐鐵25mg/d,肌注,1次/d。

  ***2***葉酸和維生素B12:兩者均為水溶性,長期透析易從透析液丟失 尤其葉酸因體內貯存量少,更易引起缺乏。腎衰患者應予口服葉酸、肌注維生素B12補充。

  4.雄激素 有促進腎性及腎外性EPO的分泌,亦可直接刺激骨髓紅系造血細胞增生。雄激素能增加紅細胞內2,3-二磷酸甘油酸,提高紅細胞對組織供氧作用。用雄激素後,患者貧血減輕,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副作用為痤瘡、肝功能障礙和男性化作用。臨床常用司坦唑***司坦唑醇***,2mg/次,3次/d或達那唑,0.2g/次 3次/d;亦可用苯丙酸諾龍,25~50mg/次,1次/周或庚酸睪酮200~400mg/周 肌注。

  5.輸血 輸血為一種對症治療。適用於嚴重貧血患者,一般採用血細胞比容低於15%或有腦缺氧症狀作為輸血指徵。輸血治療對腎性貧血患者可產生副作用:①高鉀血癥。②血細胞比容上升,使血液黏滯性增加 引起腎臟血流量下降,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③可合併乙、丙型肝炎。④輸血過多導致含鐵血黃素沉著症。⑤刺激機體產生針對白細胞和血小板上組織相容抗原的抗體 使將來腎移植手術成功率減低。因此,對腎衰貧血者,應避免過多、過頻輸血。輸注洗滌紅細胞或用白細胞、血小板濾過器輸血,可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輸入,可減少患者組織相容抗原抗體生成。

  綜上所述,腎性貧血治療為一種綜合治療,應在腎衰不同時期,隨腎性貧血輕重而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