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如何讀書

  魯迅少年時求學於三味書屋,“三味”有一解為: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我以為,大當代學生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是讀書。大學生要讀書,能找到很多榜樣。我們來了解什麼是讀書,怎麼讀書,讀什麼書?

  何為讀書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這裡的所謂讀書肯定不是讀教科書,因為即使不讀書,那幾本教科書也是要強迫你讀的,至於為何說讀教科書不是這裡的讀書,全在於那是規定動作,與完成任務無異,因此那不叫讀書,可以叫做學習,學習那規定的知識與意識形態。然而,進入大學,就靠這完全規劃好了的系列教科書,就能夠成長為一個人才,尤其是人文社會類的人才?即使那理工科的也是需要人文素養的提升,而那理工科的系列教科書能夠供給嗎?大學教書也這麼多年了,我是一直懷疑甚至不滿的,因為它在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上是缺位的,在建立大學生系統、理性認知社會與人的知識體系上是誤導的,在訓練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上是低效的。所以,這裡的讀書當然是指一個大學生,以上大學培養成自我成為一個具有專業的人才為目的,以自我模塑為一個具有系統專業知識且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讀書,那個讀書就是讀除教科書以外的書,

  大學生怎樣讀書

  這裡的讀書著重於人文、社會類學生的讀書,至於理工科學生的讀書也是需要這樣讀書的,只是耗費的時間與讀書的重心有些差別吧!

  文科的大學生,總體而論需要在確立自己價值觀***這也是讀書的產物***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三大能力:認知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其中認知能力是第一位的,如何提高,大量讀書,系統讀書,多元化讀書,是基本途徑。無論哪個專業,要想立志有所作為,要想獲得其與志向匹配的能力與水平,讀書需要融匯貫通,多視角認知世界,應當形成一個歷史、經濟、政治、法律幾大學科的系統讀書方法,同時是原理與專著結合的遞進。所以,提倡系統閱讀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專著,形成個人完善的知識與理論體系,進而認清自己和社會,找到自我定位,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至於怎樣讀書,還是從歷史、經濟、政治、法律的邏輯逐步遞進,只是讀史不要像研究那樣讀,也不能急功近利,祈求幾本書就能達到什麼水平本身就是那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導致的危害誤導之一。這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先看歷史才可以加深對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的理解,讀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的原理與專著有助於快捷、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專業知識與理論。當然,真正需要下功夫的還是閱讀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的理論與知識,包括原理與專著,尤其是是經濟學,所謂經濟學帝國主義在於每個人都是利益主體,市場經濟告訴了一個人是如何通過市場創造財富,又如何實現利益的,這個對於你認清今日社會與時代,爾後認清自己太重要了。

  讀史書形成了問題意識,再看專業教科書與專著,讀書就是以運用為目的了,能夠學以致用,學起來更有效果。例如,徐中約對於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複雜原因的分析,爆發後引發的後果的分析,這才是讀史的要義。我的讀史建議中沒有要讀中國傳統史學專著的,多是當代史學大家寫的那種歷史,這一點大家要非常清楚,因為我是要大家建立歷史觀,而不是研究歷史。不是要做學問的讀史,所以不必看那種《史記》、《資治通鑑》之類。因此,那種一上大學就開列一大批經典專著,直接進入專著閱讀範疇,我是不贊成的,這樣的後果一是讀不懂直接受到打擊而放棄讀書,二是扭曲心態而否定讀書的價值。這是一家之言。

  讀書的效果需要檢驗,這個檢驗一是寫讀書筆記,二是與人交流、討論,這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我稱之為積極讀書,至於如何討論與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寫作鍛鍊寫作能力,討論鍛鍊表達能力。

  讀書,一般建議大一讀史,大二讀經濟學,大三讀政治學,大四讀法學。不論你將來做學問還是做實務,都要具備系統而紮實的知識與理論基礎,這個就需要系統掌握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的理論與知識基礎,這是成就外王的,至於哲學、文學則主要是練就內聖的,我的書單裡沒有列。

  基於以上思路形成了個書單,列出了基本入門書,這是形成認知系統性的基礎工作。史學多些,其他書少些,這些史書讀完了,領會了,再開始看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專著。

  啟蒙與培養人才是一個大學人文社會科教師的基本職責。基於此,自籌資金辦了個明志讀書會,以“成就天下”為宗旨,以“知行合一”為原則,指導學生系統讀書,凡學生寫的讀書筆記都點評後反饋,每兩週一次討論會,一次討論時政,一次討論讀書。幾年來培養了一些學生,包括不同專業的學生,效果不錯。現在,配合引導大學生讀書,開了個公共微信平臺***hustlms***,宗旨:從這裡看清時代,設了幾個欄目:週一、二,《醒時樑言》,主要我的文章,理論與政論的;週三,《書海悟道》,推出一篇我點評的學生寫的讀書筆記;週四,《智者看世》,轉載一篇有價值的文章;週五,《專著推薦》,介紹一本經典專著;週六、日,人生雜感,一段回憶或一個寄語。

  值得大學生閱讀的基本書目

  這是一個對於所有大學生都有參考意義的讀書單,甚至所有公民也有借鑑意義,全民讀書,這些書才是正道,且不是玄而又玄的儒釋道或哲學宗教,只要願意讀都可讀懂。

  ***一***史學

  1、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

  2、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3、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4、吳曉波的《中國曆代經濟變革得失》

  5、呂思勉的《中國政治思想史》

  6、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7、錢穆的《國史大綱》***可看簡寫本***

  8、費正清的《中國:傳統與變革》、《美國與中國》

  9、徐中約、蔣廷黻兩個歷史學家的《中國近代史》

  10、李劍農的《百年中國政治史》

  11、唐德剛的《晚晴七十年》***看簡本***、《民國三十年》、《新中國三十年》、《袁氏當國》

  12、楊小凱的《百年經濟史》

  13、湯因比的《歷史研究》

  14、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15、加亞爾、德尚等《歐洲史》

  16、墨菲的《亞洲史》

  17、馬丁、瓦塞爾曼的《拉丁美洲史》

  18、吉爾伯特的《美洲史》

  19、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

  ***二***經濟學

  1、曼昆的《經濟學》

  2、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3、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4、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5、張培剛主編的《發展經濟學》

  6、張衛東的《新制度經濟學》

  7、科斯的《企業的性質》

  8、柯武剛的《制度經濟學》

  9、斯蒂格利茨的《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

  10、薩克斯的《貧窮的終結》

  ***三***政治學

  1、羅斯金的《政治科學》

  2、海伍德的《政治學》

  3、密爾的《代議制政府》、《論自由》

  4、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

  5、達爾的《民主及其批評者》

  6、薩託利的《民主新論》

  7、亨廷頓的《第三波:二十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

  8、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

  9、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10、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

  11、古德若的《政治與行政》

  ***四***法學

  1、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2、黛西的《西憲精義》

  3、《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判例》

  4、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5、德沃金的《認真地看待權利》

  6、弗裡德曼的《法律制度》

  7、波斯納的《法理學問題》

  8、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9、丹靈的《法律的界碑》、《法律的訓誡》、《法律的未來》、《最後的篇章》

  對於初學者***大一***的一個建議是,大家先看五本書: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呂思勉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吳曉波的《中國曆代經濟變革得失》。都不厚,較系統。

  大學生讀書的意義

  《論語·子張》載子夏語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5]202中國傳統的讀書觀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可以富貴。

  宋濂曰:“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6]讀書可以滋心養性。

  一位將赴美國的學生向老師辭行,問老師該帶些什麼?老師說:“帶上一部《英漢辭典》,再就帶上一部《唐詩三百首》吧。帶一部《英漢辭典》,自然是為交際的方便,而只要你還吟得出唐人的詩句,就能證明你還是一箇中國人,你的靈魂是屬於中國的。”[7]296讀書可以喚醒歸屬感。

  對以上關於讀書的意義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雲:“君子謀道不謀食。”[5]168我們的理解是:讀書可以使我們有涵養、有教養,長知識、長能力,可以培養我們健康的情趣,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獲取服務於社會、報效於祖國的本領和責任心。

  經由讀書獲取知識,是每一位大學生天經地義的職責。只有在浩瀚的書海中廣泛涉獵,才能成為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合理的知識結構、寬廣的文化視野、優良的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只有以書為友、含英咀華,才能純化自己的情感,淨化自己的心靈,深化自己的思想,昇華自己的精神,由一個感性的人成長為理性的人,由一個個體的人成長為有益於社會的、具有普世情懷的人。對於“學高為師”的師範類專業學生,具有廣博而精專的知識,則又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備條件。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