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吃羊肉

  中國每個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民族習俗。在冬至的時候要吃羊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閱讀!

  :民俗傳說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後來,又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

  於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寒冬臘月里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在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於體內,所以身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迴圈不良的情況。按中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吃羊肉時可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和去火的作用,羊肉和豆腐、蘿蔔也是不錯的搭配,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還能起到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天冷多吃羊肉有益健康,但吃涮羊肉或羊肉鍋時,不可為了貪圖肉嫩而不涮透、煮透,最好選擇經過質檢的羊肉片,並且涮至熟透。吃羊肉也有講究,不宜與南瓜、醋、茶、生魚片同吃。另外,患有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發熱期間的人不宜食用羊肉。

  :

  北方有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而這一習俗,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在農曆的二十四個節氣中,除了清明,冬至大約是最重要的節氣了吧。

  民間把冬至稱為“過小年”。對於農民來說,冬至開始了,也就有忙不完的農活了。相傳在冬至這一天耕田,就可以把草根永遠地除掉,於是,這一天又叫“草王會”。

  據說,那一天,拜師傅、拜尊長,討得一年的福財、一年的安康。師傅、尊長這時也盡揀好詞兒送出口,讓說的聽的,心裡都暖融融,這叫“賀冬至”;同僚之間相互拜賀,預祝來年有個好運氣,平時的勾心鬥角,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拋開去,這叫“拜冬至”;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甚至出動全家,到野外去掃墓,儀式大約和清明差不多,這叫“上冬墳”。周圍同姓的人家多了,還要舉行“冬至會”,就是一大家族的人共同祭祖先。

  家庭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在這一天宰豬醃肉。有句俗語:“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因此,有錢人家都在這一天醃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的年貨。誰都明白:冬至這天醃的肉,不腐壞,不流油,放的時間久。

  這些活兒忙完了,還要到田地裡採一些桑葉,拿回家,不能晒太陽,不能用火烤,讓它自然陰乾,這就是“冬桑葉”。可以用做中藥,有祛風的藥效;或者將採回的桑葉蒸9次,再露9次,以後才能配做藥引子。每到冬至,村莊早已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了,人影悠悠,淌向各自的住房,將那一副好心情帶回家去,晚上還要和一家人吃狗肉呢!這習俗聽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後來,又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於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