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北方人冬至是吃餃子的,或者南方人對此難以理解?其實在北方冬至吃餃子和我們南方冬至吃湯圓一樣,都是一種習俗。在北方冬至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北方人冬至吃餃子有著這樣一段故事: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病人吃下去後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因此人們慶祝爛耳康復和紀念張仲景的這次善舉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子”。此後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著“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延伸閱讀: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