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有什麼中醫治療好方法

  甲亢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和***或***血迴圈中甲狀腺激素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組常見的內分泌病。那麼,甲亢在中醫上有哪些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甲亢的中醫治療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甲亢的中醫治療方法

  1、氣鬱痰阻

  【主證】: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胸悶、喜太息,或兼胸脅竄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動有關,苔薄白,脈弦。

  【病理】:氣機鬱滯,痰濁壅阻頸部,故致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因情志不舒,肝氣鬱滯,故胸悶,太息,胸脅竄痛,且病情常隨情志而波動。苔薄白,脈弦,為肝鬱氣滯之象。

  【治法】:理氣舒鬱、化痰消癭。

  【方藥】:四海舒鬱丸加減。胸悶、脅痛者,加柴胡、鬱金、香附理氣解鬱。咽頸不適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腫之品。

  2、痰結血淤

  【主證】:頸前出現腫塊,按之質地較硬或有結節,腫塊經久不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病理】:氣機鬱滯,津凝成痰,痰氣交阻,日久則血行不暢,血脈淤滯。氣、痰、淤壅結頸前,故癭腫較硬或有結節,經久不消。氣鬱痰阻,脾失健運,故胸悶、納差。苔白膩、脈弦或澀,為痰結血淤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化痰消癭。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結塊較硬及有結節者,可酌加黃藥子、三稜、莪術,露蜂房、山甲片、丹蔘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鬱久化火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夏枯草、丹皮、玄蔘以清熱瀉火。納差,便溏者,加白朮、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

  3、肝火旺盛

  【主證】: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腫塊柔軟。煩熱,自汗,多食易飢,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熱,口苦等症。肝火亢旺致胃熱熾盛,故腐熟過甚,而見多食易飢。火熱迫津外洩,故自汗出。肝火上炎;風陽內盛則致眼球突出、手指顫抖。舌紅、苔黃,脈弦為肝火亢旺之象。

  【治法】:清肝洩火

  【方藥】:梔子清肝湯合藻藥散加減。煩躁易怒,脈弦數者,可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鳳陽內盛,手指顫抖者,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牡蠣平肝熄風。多食易飢加生石膏、知母清洩胃熱。

  4、心肝陰虛

  【主證】:癭腫或大或小、質軟,起病較緩,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病理】:痰氣鬱結,故見癭腫。火鬱傷陰,心陰虧虛,心失所養,故心悸不寧,心煩少寐。肝陰虧虛,筋脈失養,則倦怠乏力。肝開竅於目,目失所養則眼乾目弦。肝陰虧虛,虛風內動,則手指及舌體顫抖。舌質紅,脈弦細數為陰虛有熱之象。

  【治法】:滋養陰精,寧心柔肝。

  【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脅肋陷痛者,可信一貫煎加枸杞子、川楝子養肝疏肝。手指及舌體顫抖者,加鉤藤、白芍平肝熄風。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朮,苡仁、淮山藥、麥芽健運脾胃。耳鳴、腰痠膝軟者,酌加龜板、桑寄生,牛膝、菟絲子滋補腎陰。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男子陽痿者,可酌加黃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正氣、滋養精血。

  鍼灸治療

  傳統的中醫中藥及鍼灸療法對一些甲亢也有較好的效果。由於醫家對病情認識的辨證不同,各家採用的治法也有差別,療效也不相同。以下簡單介紹部分方法:

  1、陽氣暴脫證:

  【症狀】神志淡漠,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息微脣紺,體溫不升。舌淡,脈微細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方藥】參附湯或四逆湯加減。

  【灸法】足三裡、關元、氣海,用艾條灸20分鐘,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2、真陰衰竭證:

  【症狀】神恍驚悸,面色潮紅,汗出如油,口渴欲飲,飲不解渴,身熱心煩,四肢溫暖,舌光無苔,脈虛數。

  【治法】育陰潛陽。

  【方藥】三甲復脈湯加減。

  3、陽竭陽脫證:

  【症狀】神志恍惚,大汗肢冷,面色蒼白,脣甲青紫,呼吸微弱,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斂陰固脫。

  【方藥】參附子湯合參脈散加減。

  甲亢的預防方法

  甲亢日常預防

  甲亢是一種危害很大的疾病,人們只有做好甲亢的預防,才能有效減少甲亢發生,因此大家要了解預防甲亢的方法:

  1、注意飲食:人們在生活中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減少甲亢的發生,沿海地區應注意膳食中含碘食物,建議勿用高碘飲食,防止碘甲亢;內陸地區***缺碘地區***補碘日期應有限制,服用甲狀腺片劑也應有時限。

  2、病因預防:如不吃含碘高的食物藥物。

  3、避免精神刺激:人們應該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工作習慣,陶冶情操,平衡心理。

  4、普查身體健康時,應加測甲狀腺B超或甲狀腺功能以早期發現甲亢患者,被動發現甲亢患者時,病情多有延誤2~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