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為什麼叫難波

  “大阪”在古代多稱為“大阪”,而“大阪”一詞最早出現在室町時代。那大阪為什麼也叫難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大阪叫難波的原因

  古時候,大阪稱為浪速、浪華或難波,因瀕臨瀨戶內海,自古以來便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重要門戶,是日本商業和貿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4到7世紀,幾代日本天皇曾在這裡建都***公元313年至412年、公元645年至683年***。據日本史書記載,神武天皇乘船自九州向東航行巡視,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滾,將此地稱為“浪速”,浪華或難波同浪速的意思相近。公元19世紀起,改稱為大阪,其原因是附近地區多山,上町臺一帶坡地面積廣大且坡面平緩,在日語裡阪作坡解,始稱大阪,後來演變為大阪。

  大阪為什麼又叫浪花城

  “古時候,大阪稱為浪速、浪華或難波,據日本史書記載,神武天皇乘船自九州向東航行巡視,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滾,將此地稱為“浪速”,浪華或難波同浪速的意思相近。公元19世紀起,改稱為大阪。”

  大阪的自然環境

  大阪***Osaka***,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積22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有267萬人,是日本次於東京、橫濱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大阪”在古代多稱為“大阪”,而“大阪”一詞最早出現在室町時代。自奈良時代開始,大阪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作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為旺盛的商業都市。在戰後,仍是西日本的大都市。大阪擁有以鋼鐵、機械製造、金屬加工為主的重工業和以紡織、印刷、食品、造紙和化工為主的輕工業。全市有10萬餘家各類商店。大阪也以獨特的文化而著稱。在城市的阪急區,還有繁華的地下街。工商活動規模和大眾運輸捷運鐵道密度均居日本前茅。

  地理環境

  大阪市位於大阪府中部的大阪灣沿岸地區,面積223平方公里,是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積第17位的都市,僅大於埼玉市、堺市和川崎市。區域座標:34°40′48″N—135°29′59″E。然而,以大阪為中心的京阪神都市圈面積達11701平方公里,僅次於東京都市圈,位居日本第二。 地形 大阪市區大部 大阪 分面積位於大阪平原上。大阪平原是一座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在約8000至7000年前時,由於繩文海進導致水位高漲,大阪平原曾位於海面之下,被稱為河內灣。隨著上町臺地北側的沙嘴逐漸向北延伸,至繩文時代中期,河內灣已演變為潟湖,被稱為河內湖。進入古墳時代後,由於河川運來的土砂不斷堆積,加上人工開發湖泊為耕地,河內湖已近乎消失,變為大阪平原。 為了擴大陸地面積,大阪曾多次進行填海。大阪的大規模填海開始於17世紀的新田開發。大阪市區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來自於填海。大阪市沿海的夢洲、舞洲、咲洲等島嶼也是由填海造陸而成的人工島

  氣候特徵

  大阪心齋橋購物區 大阪位於北溫帶,四季分明,而且常年比較溫暖,屬於瀨戶內海式氣候,與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比較相像。全年降水充沛,夏季稍覺悶熱,冬季溫暖少雪。年平均氣溫在16攝氏度左右,平均降水量1306毫米左右。 春季***3月~5月***,此間最低溫度為3℃~15℃,最高溫度15℃~25℃。大阪的賞櫻名所:獨立行政法人造幣局本局、萬博紀念公園、大阪城西丸庭園、毛馬櫻之宮公園、五月山公園。 夏季***6月~8月***,此間最低溫度為17℃~25℃,最高溫度15℃~32℃。隨著夏初雨季的來臨,氣溫漸漸上升。 秋季***9月~11月***,此間最低溫度為8℃~14℃,最高溫度12℃~20℃。 冬季***12月~2月***,此間最低溫度為2℃~5℃,最高溫度8℃~12℃。適合欣賞冬景和滑冰滑雪。

  水文

  大阪市內河道縱橫,水域面積占城市面積的1/10以上,河上1400多座造型別致的大小橋樑將整個市區連為一體,既有“水都”之稱,又有“大阪八百八橋”的說法。 大阪市的水系當中,以發源自琵琶湖,流經大阪市北部的澱川水量最多。憑藉水運之便,澱川沿線曾經聚集眾多市場,是支撐大阪經濟的大動脈。然而澱川也曾是一條洪水頻發的河流。1885年的澱川大洪水使得明治政府決心在澱川北側開挖新澱川,使得澱川排水暢通,洪水次數也大幅減少。大阪市中心的主要河流還有東橫堀川、道頓堀川、木津川、安治川等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