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複習提綱

  複習提綱就是用學習到的知識通過整理得出來的提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人的認識過程經過了兩次飛躍才能完成一個週期,其中第一次飛躍是從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前提和準備,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目的和歸宿。要掌握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首先要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兩個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認識是指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絡、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點,屬於“生動的直觀”階段,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感覺是指人們對於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具體的、生動的認識形式,知覺則是指人們在感覺的基礎之上所獲得的對事物整體形象具體的、生動的認識,表象則是對感覺和知覺的聯想、記憶和再現的過程。

  理性認識是指人們藉助抽象思維,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絡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屬於“抽象的思維”階段,主要包括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概念是人們對同類事物共同本質的認識;判斷則是人們運用概念對事物的屬性以及事物之間關係的判定或說明;推理則是指人們從已知的判斷出發,合乎邏輯地推出未知判斷的思維形式。

  其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絡。首先,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堅持了這一點就堅持了認識論上的唯物論。其次,感性認識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有進一步發展到理性認識,才能使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堅持了這一點就堅持了認識論上的辯證法。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感性認識中有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中有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人們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又在實踐中檢驗理性認識,因此實踐是聯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橋樑。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係問題上,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就會走向唯理論或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錯誤。

  最後,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有:第一,勇於實踐。深入調查,獲得儘可能全面、正確的感性認識材料。第二,運用抽象思維能力對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抽象,才能獲得真正的理性認識。

  ***二***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1.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①勞動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無所有。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購買工人的勞動力,把工人變成僱傭工人,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2.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勞動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3.資本主義工資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二***資本主義所有制

  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是基於勞動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三***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

  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另一方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2.剩餘價值

  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3.資本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它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其價值量不會大於它原有的價值量,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己的物質形態而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不發生增殖。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再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於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還包括一定量的剩餘價值。

  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示了剩餘價值產生的源泉。它表明,僱傭勞動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可以用剩餘價值率表示:m’=m/v=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4.利潤

  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看作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這時,剩餘價值便取得了利潤的形態。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5.生產剩餘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通過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實現的。

  超額剩餘價值是指企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

  ***三***

  ***一***商品經濟的產生

  自然經濟以使用價值為生產目的。商品經濟以交換為目的。

  商品經濟產生的兩個歷史條件:①社會分工的出現;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

  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2.勞動二重性

  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即有用勞動。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定。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價值量

  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貨幣

  商品的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有五種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貨幣的出現使商品世界分為商品和貨幣兩極,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展成為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