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

  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課每一學期要求學生至少做一次專題研究。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

  1.連續觀測一個月***至少半個月***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嘗試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2.你的家鄉有哪些資源優勢?目前對這些資源利用的現狀如何?要促進家鄉資源可持續利用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你能為此做哪些工作?

  3.調查當地某一旅遊景點,分析該景點的形成條件,並提出發展建議,思考發展旅遊業對當地的影響。

  4.當地有沒有突出的環境問題?如果有,探討該環境問題的現狀、產生的原因及影響,並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6.針對“地球溫室效應會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這一問題,有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你支援哪一方意見?用搜集的資料論證你的觀點。

  7.觀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線***或路段***常出現的交通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辦法。

  8.調查各種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汙染。你認為採取哪些措施會減少垃圾汙染?實施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門的參與?你計劃用什麼辦法協調這些部門間的聯絡,促使其共同參與治理垃圾汙染?

  9.找兩幅或兩幅以上不同時期的家鄉地圖,對比地理要素的變化,結合該區域面積、人口等統計資料,分析變化的特點和原因。

  10.對比你的家鄉與你所觀察或通過傳媒瞭解的地理區域,分析這兩個區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及其對各自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11.你的家鄉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嗎?如果有,目前該山地、丘陵開發和保護的現狀怎樣?你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12.近幾年來,你家鄉農村的種植業結構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13.當地有沒有人外出謀生?到什麼地方去謀生?有沒有外地人來本地工作?他們主要從事哪些行業?這種人口流動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14.觀察商店裡的某種商品,瞭解它是哪個公司的品牌;這個公司的總部設在哪個國家或國內的哪座城市;這種商品是在什麼地方生產的,該地區生產這種商品有何優勢條件;這種商品在當地的銷售情況如何。對此,你有何更深入的思考。

  15.統計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類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國生產的,哪些是外國生產的。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請用所學的知識加以分析說明。

  16.你的家鄉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嗎?如果有,自你記事以來,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是否滿意這種變化?請分析河流***湖泊或池塘***變化的原因,併為該河流***湖泊或池塘***的發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設想和建議。

  17.連續一週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記錄與地理有關的報道。選擇其中的一則報道,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討論、分析或評論。

  18.蒐集近年所發生的一件國家間衝突的報道資料,分析這一事件的地理背景,以及對相關國家和世界的影響,並就此發表個人評論。

  19.調查你居住的城鎮是否已有建設與發展的科學規劃。你對家鄉的城鎮規劃有何建議?請給有關部門寫一封可行性建議書。

  20.你所居住的鄉村是否需要進行科學規劃?請你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繪製一幅簡單的規劃圖,為家鄉建設與發展的美好圖景出謀劃策。

  21.假如你的學校建築可以像玩具積木一樣移動到你想任意選擇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內陸等地,你將選擇何處?請用你學過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說明你所選擇的依據和道理。

  22.在電話簿裡查詢本地主要的大學、黨政機關、工業公司等單位的地址,並把它們標到地圖上,分析其分佈規律,並闡述你的看法。

  23.請你為學校設計一個綠化方案,提出主要的樹種、花卉的名稱,計算完成綠化方案需要的經費和管理辦法。向學校管理部門提交一份可行性方案。

  24.把學生分成五個組,假設分別到地球上的某型別自然區域***如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熱帶雨林、高山地區、極地等***走訪或旅遊,要求學生思考去適應那裡環境所必須攜帶的物品,並說明攜帶這些物品的理由。

  25.請將你居住的城市劃分為若干功能區***利用該城市的地圖***。你對這種已經形成的功能區有何評價?請你根據自己對城市合理發展的思考,在地圖上劃分出新的功能分割槽,比較兩者的異同,並就此發表個人見解。

  26.結合當年某種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天文現象,進行定時觀察,並查閱有關的資料。然後寫一篇觀察報告,說明自己觀察到的天象情況和觀察體會。

  27.調查當地某企業,瞭解企業的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對此作出評價,提出合理化建議。

  28.設計一份對當地居民環境意識的調查問卷,開展調查,統計、分析調查結果,提出社會環境教育的建議。

  29.結合當地情況,瞭解自然災害對人民生活、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提出減輕和防治災害的建議。

  注意的問題

  進行研究的課題應是學生熟悉的,並能有意識的與學生學過的地理知識相整合;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問題要難易適度、具有層次感,適合不同學生;問題應具有示範性,使學生可以借之舉一反三;要著眼於學生自主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當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由於缺乏某些知識或認知策略陷於困境時,教師必須給以啟發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的質疑和教師的釋疑、點撥,二者環節是緊密結合進行的,特別是對個別學生的解疑,應在輔導學生自學過程中完成的。善於利用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多方位啟發思維,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討論,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目標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對學生而言,研究性學習只是全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它並不意味著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應否定記憶、理解等層面的學習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它與其他學習活動之間不是互相排斥的關係,而恰恰應表現為互相滲透和融合。因此在研究性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者的關係,使學生不斷自覺地完善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方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觀念傳統的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始終在無形中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疑慮:研究性學習對高考有用嗎?對學生原來各科的學習會造成衝擊嗎?這些都是教師、家長、學生必然會面對的疑問。而且社會上似乎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廣泛的價值意識:急功近利!什麼東西在短期內可以追逐到,而且對己有益,則不遺餘力地去追求,至於長遠的利益,人們往往是看不到的***包括學生己***,也不願意為之投入寶貴的時間。因此,教師還要在轉變教、學觀念上下大的氣力,牢固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觀念,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長遠意義,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樂於學習,掌握學習的鑰匙,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中永不落伍;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節假日時間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不僅充實、豐富了課餘生活,更為研究性學習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研究性學習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研究性學習的水平和能力,一般與學生綜合素質成正相關。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積極表達的慾望,主動思考,主動參與討論分析。很難想象,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或文化課成績很差,而研究性學習能夠取得相當的進展。學業成績的高低通常是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成正相關關係,這一點對進行學生活動分組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劃分課題小組時,教師要注意將不同學習程度、不同能力***如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同學適當搭配。要注意指導小組長的工作方法,如討論時,首先讓那些學習略差的學生髮表看法,然後讓學習較好的學生補充,避免小組內一人講別人聽的做法,要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問題思考之中。通過思考和發表意見,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共同完成課題的探究,並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