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教育學生好好學習

  學生不好好學習是一個老師和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了幫助家長以及老師更好的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學生好好學習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學生好好學習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做事認真的好習慣。

  這個需要從日常生活中進行。比如要讓孩子記下老師節假日佈置的作業;上學前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孩子做完作業後要讓他自己認真檢查等。

  二、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檢查自己的家庭作業。

  有很多家長,當孩子做完作業後沒有讓孩子自己檢查這一環節,而是由家長代替檢查,這樣做往往會導致孩子形成依賴性,在寫作業時草草了事,有了錯誤等家長查出來再改。建議家長在孩子寫完作業後讓他們先自己認真檢查,檢查完後家長再檢查,如果發現仍然存在問題也不要急於告訴孩子錯誤所在,應該讓他們再認真檢查一遍,可以告訴他們作業中仍然存在問題,於是孩子就會更加認真地檢查自己的作業。如此反覆進行,就會慢慢養成孩子認真的好習慣。

  三、要讓孩子有充足的作業時間。

  很多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是因為時間不夠用,於是便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產生急躁心理。這個問題在很多學校都存在,現在雖然實行了素質教育,規定孩子的作業量不準超標,但是學校的老師在佈置作業時往往很少考慮其它科目佈置的作業量,於是好多學科的作業加在一起就會形成很大的作業量,如果孩子作業速度慢的話就容易寫不完,這就直接導致了部分基礎稍微差點的學生作業質量就會下降。從而養成了不認真的習慣。

  針對這個問題,家長也不必向老師說不要給自己的孩子佈置太多作業,只能逐步訓練孩子的作業效率。當然開始時要給孩子充足的作業時間,家長要陪同孩子寫作業,及時對孩子的作業質量提出要求。總之寧可寫作業的時間長點,也不能以犧牲作業的質量為代價。在保證作業質量的前提下,家長要逐步訓練孩子的作業速度。這是個長期的工程,家長首先要能夠堅持。

  四、努力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很多習慣是跟父母潛移默化中學的。家長在家庭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家長要注意做孩子認真的榜樣。

  五、適當的鼓勵是相當必要的。我們當父母的往往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於是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時就會不停的嘮叨和批評,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在心理上與家長對立起來。越是家長提出的觀點,孩子就越不願意聽從。因此父母一定要冷靜,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當孩子有了微小的進步時要及時鼓勵。適當的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處的。

  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後,他們的學習就變成了自覺的行為,自然就會改掉學習不認真的毛病。要具體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也不是隻言片語所能講明白的,總之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定要讓他們從學習中體會到成就感。當他們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時,他們就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了。

  總之,要改掉孩子學習不認真的毛病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具體要怎麼辦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和摸索,更需要家長有持之以恆的態度。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羅曼·羅蘭有名言說:“要播撒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同樣,要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自身就必須首先對歷史具有豐富的情感源泉。這個源泉從哪裡來?教師平時博覽群書,深入挖掘教材,不斷研究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不斷總結與反思,做到自身具備一桶水的知識功底,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繼而選準知識興趣的爆發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灌滿“一杯水”的目的。

  二、在匯入新課上下功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課能不能吸引學生,匯入新課一環非常重要。匯入新課時,一種做法是設定疑點,製造懸念。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有效注意,讓他們以急於釋疑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對探究的過程、結果產生興趣。如講“美國內戰”時,用“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已經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為什麼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會再次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國內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影響?”等問題匯入,使學生圍繞內戰爆發的原因、經過、作用、性質、影響等方面,積極參與學習。另一種做法是採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祕史,這也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講述必須簡潔,否則會有喧賓奪主之感。

  三、在教學活動中設疑、質疑,以疑誘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許多教學觀念落後,採用的是沿襲了多年的“講—聽—背”直線型教學格局。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所謂“黑板、粉筆加嘴皮”,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這種做法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一些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無味,產生“厭史”情緒。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講課過程中設定疑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一邊提出問題,一邊啟發誘導,要求學生以馬克思“懷疑一切”的學習態度為榜樣。如講到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時,設問學生,假如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加上問號,讓你用史實說明,你將怎麼辦?學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後便說出一些自己的理解。這些設疑如石落平潭,波瀾迭起,使課堂氣氛熱烈,引發學生思維開啟。

  四、有效利用課本上的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精美的印刷、生動的插圖、富有趣味性的歷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問題都讓學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儘可能地利用課文中的這些資源尤其是插圖加以渲染,烘托氣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例如1848年歐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夾著尾巴逃跑》的漫畫插圖。在匯入新課中,我先讓學生看這幅圖,緊接著簡短的介紹:“梅特涅是奧地利首相,擅長外交權術,他一貫仇視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歐洲舞臺上顯赫一時,而在1848年革命中卻男扮女裝倉皇出逃,可見這場革命聲勢浩大。那麼這場革命是怎樣爆發的呢?”以此來匯入新課。這種簡短的插圖介紹,傳達給學生以1848年歐洲革命規模大,對反動統治打擊之深、震動之大的訊號。這對整體課文的講述起到了鋪墊作用,學生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

  學生學習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考試,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遇到一些重點課,在匯入新課時,我就強調這一章節的重要性,在歷屆中考中常出現一些題,我們在學習時應重點抓幾方面問題。在講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一節時,我作了這樣的交待:①俄國曆史上有哪兩次改革?對俄國的歷史發生了什麼影響?②俄國曆史上兩次改革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有哪些內容?這種方法開宗明義使學生一開始就瞭解到學習這章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激起了濃厚興趣。但在講授方法上要注意靈活多變,力求使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授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產生很強的感召力,使課堂氣氛活躍。這樣他們就會自主地動腦筋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煥發起更高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努力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歷史情景的再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感覺距離比較遙遠。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開始的,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儲存。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有意識打破時空界限再現歷史情景,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於引發學生,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插放一段《火燒圓明園》的錄影;在講《抗日戰爭》時,播放國歌等。這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代替教師的講讀,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說,多媒體使歷史走近了學生,使歷史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和呆板的講授。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這樣就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對歷史產生求知慾,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積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並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享受學習歷史的樂趣,真正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學習的愉快。

  影響孩子學習的三大因素

  孩子的心理壓力

  其實有的孩子成績不好,不是因為笨頭笨腦,而是因為家長給了他太大的心理壓力。有許多家長,當孩子成績不夠好,達不到既定的要求或者標準以後,就總是會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情緒——焦慮、生氣、失望、氣餒……其實這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的情況下,總是會傷心,甚至灰心。有的孩子,尤其是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孩子,還會有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有些家長總是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怎麼就那麼笨呀?你看看人家,學得多好,八十多分九十分的,多棒!你怎麼就考不及格呢?笨死了!於是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給自己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他的自卑心理、負疚心裡就越來越強。學習成績也就更難上去了。所以家長在家中應該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增強其自信心,使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

  孩子的學習方法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懶惰,相反的,有好多孩子學習起來特別認真,恨不得時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是雖然時間花了這麼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其實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沒有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作為家長,應該多與老師聯絡,瞭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並且請老師提出孩子能夠應用的學習方法的建議,以便參考老師提出的方法,結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和實際學習習慣,與孩子一起總結出最適合孩子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

  同時,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基本情況。比如有些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基礎很差,所以上課的時候幾乎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這種情況就要幫助孩子從最基礎的內容補起,同時跟住老師的進度,一邊仍然給孩子將老師上課時講的內容,不能讓孩子只是一味地去補漏洞,同時要讓他對新學的知識有所瞭解,尤其當新學的知識與前面的知識聯絡不大時,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掌握新學的知識。否則孩子就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無休止地補下去。又有些孩子學習並不算很差,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家長於是很著急。

  這種情況,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水平——不是通過考試的成績,而是看他平時的作業做得怎樣,對的比例有多大、會不會做較難的題等。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考試等原因而無法在考場上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則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幫助孩子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面對考試。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發現,原來我的孩子成績竟然是這麼好的呢!

  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另外,還有些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其實不是因為他們很笨,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沒勁、不好玩。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不在這個上面,所以他們學得不好。比如有的孩子,畫畫兒特別好!他的畫可以拿市裡的、省裡的大獎,可是成績就愣是讓自己和父母都抬不起頭來。爸爸媽媽在說起他的畫的時候,自豪得挺直腰桿大聲嚷嚷,可是不要提學科成績,一提這成績,他們就開始“沉默是金”,腰也彎了,說話也沒聲了。所以,對這樣的聰明孩子,首先要告訴他,你能夠在另一方面取得那麼好的成績,就足以證明你很聰明,能夠學得很好!使他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心去學習。

  其次,要結合他現有的愛好,培養他對學習的興趣。還有一些孩子,存在著嚴重的偏科現象,只喜歡一門課。而且自己喜歡的這一門課的成績特別特別好,可以是全班、全年級甚至是全校第一。可是其他科就簡直象是無可救藥了一樣,差得一塌糊塗。同樣,家長也是要從他所喜歡的這一門課入手,幫助孩子培養出對其他科的興趣,或者是結合這一門課,告訴他其他科與這一門的聯絡,使他明白其他科的重要性,從而開始認真學習其他課程。

1.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的方法

2.家長怎樣教育孩子好好學習

3.孩子不好好學習怎麼教育

4.要怎麼教育孩子認真學習

5.家長如何有效教育孩子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