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痛風的藥物有那些

  期發作,治療目的是控制發作,儘快減輕疼痛,服用痛風藥,那麼治療痛風吃什麼藥呢?痛風患者吃藥有什麼注意事項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痛風是什麼

  痛風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慢性代謝紊亂疾病。病人體內代謝酶先天缺陷,進食含嘌呤豐富的食物或飲酒後,血液中產生的尿酸過多,排洩不出,刺激關節滑膜,引起區域性急性紅腫疼痛。治療上必須標本兼治,控制飲食,嚴格限制嘌呤含量豐富的食物,同時注意減肥,控制體重,適當增加體力活動。

  早期發作,治療目的是控制發作,儘快減輕疼痛,服用痛風藥。痛風急性發作控制後,即進人間歇期,應著手控制高尿酸血癥。最有效的方法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治療痛風的藥物

  秋水仙鹼,對急性痛風發作有顯著抑制作用,一般初次用藥後數小時內關節紅、腫、熱、痛消退。

  此藥毒性較大,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長期應用可引起骨髓抑制,粒細胞減少,並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對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也可造成危害。該藥局部刺激性大,靜脈給藥可引起靜脈炎,漏至血管外可引起區域性壞死。

  對不能使用,或無法耐受秋水仙鹼副作用的病人,通常選用其他鎮痛消炎類藥物,即非甾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布洛芬、雙氯酚酸鈉等。這類藥物大都是通過抑制環氧合酶阻斷合成炎症介質——前列腺素,從而產生止痛抗炎作用,也能在短期內迅速控制痛風急性發作,是治療急性痛風的主要藥物。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還有潑尼鬆、氫化可的鬆等***,雖然也能迅速緩解症狀,但副作用較多,只是在上述藥物無明顯效果時,或者這些藥物有嚴重副作用而不能堅持用藥時,才考慮應用。或病人發高熱,一般狀況很差時,在應用秋水仙鹼或其他消炎鎮痛藥時加用,幫助改善病人全身應激能力,-降低體溫,減少身體消耗,渡過難關。

  痛風患者的用藥注意事項

  誤區一:

  急性發作時用大量抗生素

  痛風急性發作時,受累關節***多見於拇指、足背***常常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除此之外,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出現發熱、白細胞升高。如不做詳細的病史追問、體檢和血尿酸等檢查,很容易誤診為區域性感染或發炎,隨即給予大劑量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這是痛風治療中最為常見的誤診誤治。

  由於痛風急性發作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患者即使無任何治療,亦多可於疾病發作3~10日逐漸自然緩解。這種自然緩解常常被醫生或病人誤認為是抗生素的療效。事實上,青黴素等抗生素對痛風急性發作不但無效,而且可加劇病情,延遲緩解。這是因為注入體內的抗生素大多由腎臟排洩而被清除,這與痛風的罪魁禍首——尿酸的腎臟排洩殊途同歸。大家都從一個出口往外“擠”,青黴素“跑”出去多了,尿酸自然“跑”出去就少,其結果是血中尿酸反而升高,從而加劇病情。

  誤區二:

  急性發作時單用降尿酸藥治療

  痛風是慢性病,多數病人常常遵醫囑長期服用痛風利仙或別嘌呤醇等降尿酸藥物。有些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時盲目加大降尿酸藥物劑量,以期終止發作,避免疼痛,結果卻適得其反。痛風利仙和別嘌呤醇在藥典上屬抗痛風藥。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腎排洩,後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

  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糾正高尿酸血癥,預防痛風石、腎結石、痛風腎等痛風慢性病變的發生,故主要適用於慢性期痛風。但降尿酸藥並無消炎止痛的作用,非但不能解除病人的劇痛,對終止急性發作也無效。急性發作時單獨應用,由於體內尿酸池的動員,血尿酸可進一步升高,引起轉移性痛風發作,病情會因此加重。

  誤區三: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

  為消除急性炎症反應,解除疼痛,終止發作,醫生常給痛風急性發作病人開消炎痛等非甾體抗炎藥,而且劑量較大,每日服用次數也較多。但此類藥既不影響尿酸代謝,也不增加尿酸排洩,屬於對症治療,並非對因治療。而且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多,除嚴重胃腸道反應外,還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

  因此,一旦急性發作過後,即應快速減藥,短期內停藥。筆者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曾遇見一位痛風病人,飽受痛風反覆發作之苦。他聽人說消炎痛可預防痛風急性發作,故每日超常規劑量服用。一年後化驗發現,他的血肌酐***腎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標***已升高超過正常值的一倍。我懷疑這可能與病人長期服用消炎痛有關,隨即讓病人停藥,不久腎功能即恢復。

  痛風是古老的疾病,過去多為帝王將相患此病,故稱之為“富貴病”。但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高嘌呤、高蛋白飲食大量攝入,普通老百姓患痛風的人數日益增多,所以有人將痛風列為“現代文明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