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如何治療

  組織間隙或體腔內過量的體液瀦留稱為水腫,那麼呢?小編給您找來了以下的資料,希望對您有幫助!

  水腫的病因具體介紹:

  一心原性水腫:各種心臟病發生右心衰竭時可出現水腫,水腫首先出現在身體最低部位,如下肢、臀部、背部等,嚴重時可引起全身水腫。

  二腎原性水腫: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等均可出現水腫。水腫首先出現在眼瞼、面部等疏鬆組織,嚴重時蔓延到全身,甚至出現胸水、腹水。

  三肝原性水腫:如肝硬化時,由於門靜脈壓升高或肝功能不全引起低蛋白症時,可出現水腫。其特點為發生緩慢,常以腹水為主,全身水腫較輕,下肢明顯。

  四營養不良性水腫:主要由於低蛋白血癥引起血管內膠體透壓降低所致。常發生於攝食不足,腸道吸收障礙、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此外,維生素B1缺乏症,也是產生水腫的附加因素。

  五特發性水腫:女性多見,水腫可出現在眼瞼及下肢,其發生原因:

  1.部份病人由於直立時交感神經興奮不足,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通過容量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所致,常伴有其它神經衰弱症狀。

  2.部分女性於經前7-14天出現,月經來潮後消退、可能與性激素功能失調有關。

  六其他:如結締組織疾病所致鐵水腫硬皮病、皮肌炎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甘草等所致的水腫;內分泌疾病所致水腫如粘液性水腫。

  水腫的中醫藥辨治:

  體內水液瀦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腫者,稱為水腫。為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貧血、營養不良及內分泌類疾病的主症之一。就其分類,歷代醫家眾說紛紜。《內經》:有風水、石水、湧水之分;《金匱要略》:有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之別;宋·嚴用和《濟生方》首分陰水陽水來辨證。其病因病機近代多以為是外感內傷,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為。治療上多數醫家主張辨病治療,對症處理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上應堅持辨證論治。

  1.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痠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於面部,後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於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方劑有越婢加術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常用藥物有麻黃、生石膏、生薑、白朮、防風、桑白皮、雙花、連翹、薄荷、前胡、赤小豆、車前子、澤瀉、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溼、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藥物有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陳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溼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3.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於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實脾飲加減,藥物有:茯苓、白朮、附子、乾薑、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豬苓、澤瀉、黨蔘、黃芪等。

  4.溫腎利水:適用於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痠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慘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常用方劑有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藥物有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薑、熟地、丹皮、澤瀉、山藥、山萸肉、肉桂等。

  水腫預防注意事項:

  1.導致水腫的病因非常多,且較為複雜,患者必須到醫院檢查清楚,方可對症下藥。一些惡性疾病,若不留意,容易誤診。

  2.尤其是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徵等疾病導致的水腫,患者可能會尋求所謂的偏方治療,這是非常不科學的。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藥物被證明能夠徹底治癒這些疾病,中醫西醫均不能,偏方也不能。若擅自用藥,容易延誤病情,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