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所謂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涵蓋了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等。那麼胃病的發生,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胃病的症狀:

  1***疼痛。這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導致隱痛的原因很多,表現形式也複雜。病因包括受寒、氣滯、血瘀等,表現形式有隱痛、刺痛、絞痛。

  2***氣脹。這也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脾胃運化失職,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胃內的氣體不能及時、不能正常排出,從而導致氣脹。

  3***食脹。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腸胃蠕動過慢,都會導致食脹。

  4***舌淡無味。中醫理論認為,脾開竅於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導致脾虛,都會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胃病初期和長期的症狀

  5***口苦。這是肝膽受熱產生的典型症狀,是膽氣上泛的表現。西醫檢查規類為膽汁反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過長,面色容易萎黃、黯淡無光。

  7***舌苔顏色。正常的舌頭,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光澤,有潤澤,舌苔薄白。胃病初期,舌苔黃,口有異味,此為實證。時間久後,舌苔轉白,便祕者舌質肥厚,疼痛者舌質有瘀斑。

  8***噁心嘔吐。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引起的胃病,容易造成患者噁心嘔吐。

  胃病的西醫治療方法:

  大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逆轉,少部分可轉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胃炎隨年齡逐漸加重,但輕症亦可逆轉。因此,對慢性胃炎治療應及早從慢性淺表性胃炎開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也應堅持治療。

  1.消除病因

  祛除各種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進食對胃黏膜有強刺激的飲食及藥品,戒菸忌酒。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暴飲暴食。積極治療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強鍛鍊提高身體素質。

  2.藥物治療

  疼痛發作時可用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等,症狀較輕者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氫氧化鋁胺等。胃酸缺乏或無酸者可給予1%稀鹽酸或胃蛋白酶合劑,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藥。胃黏膜活檢發現幽門螺桿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療。膽汁反流明顯者可用胃復安和嗎叮啉以增強胃竇部蠕動,減少膽汁反流。鋁碳酸鎂片、消膽胺、硫糖鋁可與膽汁酸結合、減輕症狀。

  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益陰養胃湯

  方藥組成:沙蔘,麥冬,玉竹,生地,白芍,甘草,石斛,川楝子,半夏,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熱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低酸者酌加烏梅、木瓜、山楂;大便艱澀加栝樓,決明子;便祕加郁李仁,麻仁;食少加谷芽、綠梅花。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嘈雜燒灼,知飢少納,口乾引飲,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或弦細;或胃酸缺乏,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輕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見腺體萎縮。中醫辨證屬肝脾陰傷,胃陰虧虛者。

  二、清熱和胃湯

  方藥組成:黃芩,連翹,敗醬草,黃連,白花蛇舌草,白芍,蒲公英,吞酸加吳茱萸、海螵蛸、鍛瓦楞子。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且幹,嘈雜易飢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乾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胃鏡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等。中醫辨證屬中焦鬱熱,邪熱犯胃者。

  三、化瘀理胃湯

  方藥組成:丹蔘,檀香,砂仁,五靈脂,香附,元胡12g,川楝子,臺烏。若挾鬱熱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若兼氣虛加黨蔘,白朮。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或刺痛、銳痛,痛處固定,舌質暗紅或暗紫瘀斑,舌底絡脈多粗亂而長色青,脈澀滯不暢。胃鏡多見腺體萎縮或伴腸腺化生、異型增生。中醫辨證屬肝脾氣滯血瘀。氣滯易致瘀,血瘀多夾氣,臨症要區分氣滯與血瘀的主次,靈活用藥,要注意氣中血藥、血中氣藥的選用。 四、疏肝安胃湯

  方藥組成:柴明,白芍,香附,元胡,川楝子,烏藥,蘇梗,炙甘草.痛甚加九香蟲、元胡;脹劇加枳殼、佛手;噯氣加旋覆花、佛手;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或隱痛,痛引兩脅,或攻撐作痛,舌紅苔薄白,脈弦。中醫辨證屬肝失疏洩,木鬱犯胃者。

  五、化溼醒胃湯

  方藥組成:藿香,佩蘭,薏苡仁,白蔻仁,蒼朮,厚朴,茯苓,菖蒲.偏寒溼加半夏、陳皮、乾薑;偏溼熱加黃芩、黃連。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胸脘痞悶,納呆少食,口淡無味,渴而少飲,腸鳴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膩***黃膩多溼熱,白膩多寒溼***,脈濡細或緩等症。中醫辨證屬溼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六、苦辛調胃湯

  方藥組成:半夏,黃連,黃芩,吳茱萸,乾薑,黨蔘,甘草.偏寒者加良姜、川椒;偏熱盛者加山梔。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食後為甚,或隱痛綿綿,便溏,兼見燒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燒心而不喜涼飲食為突出表現,舌質淡紅苔膩,或黃膩或淡黃膩,脈細弱。中醫辨證屬虛實寒熱並見者。本證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鬱而化火,或虛火內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藥上要掌握寒與熱、虛與實的主次進行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