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腎虛的按摩方法有哪些

  中醫認為,腎中陰精虧損,可引起許多疾病,比如腎虛,糖尿病,高血壓等。那麼可以通過按摩來治療腎虛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推薦治療腎虛的按摩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治療腎虛的按摩方法

  一、按摩穴位篇

  太溪穴

  有關專家說,在腎經中有一個原穴,也就是腎臟原氣經過和停留的部位,這個原穴就是太溪穴。中醫認為太溪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它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度,不可力量過大以免傷及面板。

  對絕大多數腎臟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等,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同時表現為浮腫、腰痠腿冷、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

  經常按揉太溪穴除了對慢性腎病有好處外,對治療女性朋友手腳冰涼也非常有效。每天睡覺前按揉刺激這個穴位,堅持1周左右,即可有好的收穫。

  復溜穴

  復溜穴是能讓本來不通的地方通暢的穴位。復溜穴屬足少陰腎經經脈的穴道,在人體的小腿裡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和跟腱之間。

  復溜穴作為足少陰腎經的一個重要經穴,它能夠排除整個經絡上的故障,它是一個通治腎經上毛病的大穴,是調節腎經的一個槓桿。復溜穴的功能是補腎滋陰、利水消腫,改善整個腎功能,解除腎功能失常所產生的各種症狀。腎功能失常會造成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水液代謝失常會出現水腫腹脹,不但是腿上有水、肚子裡有水,而且腰脊強痛。復溜穴相當於一道閘門,專門治療水液代謝失常,此時一定要按摩復溜穴。刺激此穴,相當於把閘門開啟,讓水重新流動起來。積液流動了,腫自然就消了。

  復溜穴還能治療自汗、盜汗之症。出汗不出汗都屬於代謝的問題。我們的身體總是保持平衡的,即該出多少汗就出多少汗,該不出汗就不出汗。所以,為了健康,身體總是任勞任怨地朝著平衡狀態努力。

  長期按壓復溜穴,還能夠有效醫治精力衰退、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手腳冰冷等疾病。本穴位對男性陽痿、早洩、遺精,女性崩漏、白帶過多、痛經等症狀,也具有很好的調理、改善和保健作用。

  自我取穴按摩法時,最好正坐垂足,將一隻腳抬起,放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蹺起,然後以另一側的手輕輕握腳,四指放在腳背,大拇指的指腹從下往上推揉穴位,有痠痛感,左右兩腳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推揉2~3分鐘即可。

  二、按摩耳朵篇

  拉耳屏:將雙手食指放至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覺疼痛為限,每次2分鐘左右。本法還可以治療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掃外耳:用雙手把耳朵由後向前掃,這時會聽到“嚓嚓”的聲音。每次36下,每日1~3次,養成習慣,有強腎健身作用。

  拔雙耳:兩食指伸直,插入兩耳孔,旋轉180°。往復3次後立即拔出,耳中“叭叭”鳴響。一般拔3~6次。此法可改善聽覺,並有健腦之功。

  腎虛的症狀

  症狀一:夜尿頻繁

  一般夜尿次數在2次以上,或尿量超過全日的1/4,嚴重者夜尿一小時一次,尿量接近或超過白天尿量,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屬於“夜間多尿”。白天小便正常,獨夜間尿多,正是本症的特點,多因腎氣虛弱所造成。

  症狀二:性功能下降

  在中醫方面,中醫認為腎藏精,對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起到滋補、潤養的作用。而且,中醫認為腎精會化生出腎陰跟腎陽,兩者相互協調、相互制約,一起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假如這一平衡失控,對男性性功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男性會出現早洩、陽痿、滑精等疾病。

  症狀三: 腰痛

  腰痛根本在於腎虛,可分為內傷和勞損。內傷腎虛一般指先天不足、久病體虛或疲勞過度所致。輕者難以彎腰或直立,重者出現足跟疼痛、腰部乏力等症;勞損指體力負擔過重,或長期從事同一固定姿勢的工作***使用電腦、開車等***,久之會損傷腎氣,導致腎精不足。

  症狀四:失眠多夢

  腎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會人體生理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假如腎遭到損害,會導致人體難以入眠或者失眠,另外,病人也容易被夢境困擾,頻繁做夢,嚴重擾亂了病人的作息時間,對病人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除此之外,還會誘發出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炎、高血壓等,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比較嚴重。

  症狀五:怕冷

  腎虛患者對冷和風吹的感覺比較敏感,心裡面會有點害怕這種感覺。一有風吹冷凍,患者很容易就會手足冰冷,就像感覺在冬天一樣,而且還會冷到肘、膝等關節。另外,患者還會容易感覺到精神疲倦、腰痠背痛等腎虛症狀。

  對於腎虛的誤區

  一、陽痿就是腎虛

  陽痿者,陽事不舉,或臨房而不堅之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性神經衰弱症。中醫認為,其多由房室太過,以致精氣大傷,命門火衰,即是腎氣大虛。但臨床 上,也可以見到一些由心脾氣損或恐懼傷腎引起的,還有的是有溼熱下注引起的。陽痿而伴見小便短赤,下肢酸困,舌苔黃,脈沉滑等。陽痿誘因眾多,並非腎虛的 代名詞。

  二、體弱就是腎虛

  腎為人體生命之根,內藏元陰元陽,主骨生髓,藏精,故古人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自然會體質下降,腰膝無力。可是,引起體質虛弱的原因很多,如脾胃受損,肺氣虧虛,肝血不足,心陰虧耗等。體弱是為虛症,但並不等於就是腎虛。

  三、腎炎就是腎虛

  中醫認為,引起腎炎的原因有許多,如風邪外襲,肺氣不宣,水道不調,風遏水阻而引發水腫;或水溼內阻,脾不健動,水溼不得下行,泛於肌膚而成水腫; 也可因勞倦太過,脾氣虧虛,水失健運而導致水腫。而病久傷及腎,才出現腎虛。因此,不幸患腎炎,並不等於腎虛,不必亂找補腎藥。如果在水溼未退而亂進補, 反有閉門留寇之嫌。

  四、怕冷就是腎虛

  腎主一身之元陽,人體一身之陽氣,非腎陽不能發。故腎陽虧虛者,大多畏寒怕冷,肢體冰涼,小便清長。但怕冷畏寒,有表證與裡證之分。表證者,是陽氣 受阻於裡,不能達表,故感怕冷;裡證者,有脾陽不足、腎陽不足之不同,前者怕冷以腹部怕冷為主,伴消化不良,納食不香,腹部脹悶,瀉下清稀等,後者主要是 腰膝怕冷,伴夜尿頻長。因此,怕冷有表裡之分,有脾陽不足與腎陽不足之分。不可全歸之於腎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