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藏形成的條件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位,是油氣勘探的物件。石油和天然氣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地層中,它們必須經過遷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開採的工業油氣藏。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油氣藏的相關知識。

  :

  石油和天然氣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地層中,它們必須經過遷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開採的工業油氣藏。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地質條件。這些條件概括為:“生、儲、蓋、圈、運、保”六個字。

  生油氣層:是指具備生油條件的含油氣的地層。它富含有機質,是還原環境下沉積的,結構細膩、顏色較深,主要由泥質岩類和碳酸鹽類岩石組成。生油氣層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陸相的。另外生油氣層遷必須具備一定的地質作用過程,即達到成熟,才能有油氣的形成。

  儲層:是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層,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滲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雲岩及裂隙發育的頁岩、火山岩及變質岩構成。

  蓋層:指覆蓋於儲油氣層之上、滲透性差、油氣不易穿過的岩層,它起著遮擋作用,以防油氣外逸。頁岩、泥岩、蒸發巖等是常見的蓋層。

  圈閉:就是儲集層中的油氣在運移過程中,遇到某種遮擋物,使其不能繼續向前運動,而在儲層的區域性地區聚集起來,這種聚集油氣的場所就叫圈閉。如背斜、穹隆圈閉,或斷層與單斜岩層構成的圈閉等***圖10-2***。

  運移:指油氣在生油氣層中形成後,因壓力作用、毛細管作用、擴散作用等,使之轉移到有孔隙的儲油氣層中,一般認為轉移到儲油氣層的油氣呈分散狀態或膠狀。由於重力作用,油氣質點上浮到儲油氣層頂面,但還不能大量集中,只有當構造運動形成圈閉時,儲油氣層的油、氣、水在壓力、重力以及水動力等作用下,繼續運移並在圈閉中聚集,才能成為有工業價值的油氣藏。

  儲存:油氣要儲存,必須有適宜的條件。只有在構造運動不劇烈、岩漿活動不頻繁,變質程度不深的情況下,才利於油氣的儲存。相反,張性斷裂大量發育,剝蝕深度大,甚至岩漿活動的地區,油氣是無法儲存的。

  油氣在地殼中聚集的基本單位。圈閉內聚集了一定數量的油氣後而形成。一個油氣藏存在於一個獨立的圈閉之中,具有獨立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或氣-水***介面。只有油聚集的稱油藏;只有天然氣聚集的稱氣藏。油氣藏具有工業開採價值時,稱工業性油氣藏,否則稱非工業性油氣藏。工業性和非工業性的劃分標準是相對的,它取決於一個國家的油氣資源豐富程度及工藝技術水平。

  油氣藏按圈閉的成因分類:構造油氣藏,包括背斜油氣藏、斷層油氣藏、裂縫性背斜油氣藏和刺穿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包括巖性油氣藏、地層不整合油氣藏、地層超覆油氣藏和生物礁塊油氣藏。水動力油氣藏,包括構造型水動力油氣藏和單斜型水動力油氣藏。複合油氣藏,包括構造-地層複合油氣藏、構造-水動力複合油氣藏、地層-水動力複合油氣藏和構造-地層-水動力複合油氣藏。除上述分類外,還有過去流傳較廣的布羅德分類。根據儲集層的形態把油氣藏分為:層狀油氣藏,包括背斜穹窿油氣藏和遮擋油氣藏;塊狀油氣藏,包括構造突起油氣藏、侵蝕突起油氣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氣藏;不規則油氣藏,包括在正常沉積岩中的透鏡體油氣藏、在古地形凹處的砂岩體油氣藏、在孔隙度和滲透率增高地帶中的油氣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氣藏。

  油氣藏的破壞主要是由構造作用引起的。構造作用首先破壞圈閉的嚴密性,引起油氣逃逸或遭受氧化和水力沖刷,使油氣藏部分或全部被破壞。原生油氣藏破壞後,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氣藏。地下深處的高溫、高壓作用也能使油氣藏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