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魚化石,聽起來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很遙遠,往往只有在博物館或者新聞上面才會偶爾看到或者聽到這個詞。很多人都奇怪魚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魚化石的怎麼形成的。

  魚化石的形成原因

  魚的屍體,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且十分堅硬,這就是“魚化石”。

  魚化石的形要成經過三個階段。

  ①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幾億年前***,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②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③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且十分堅硬,這就是“魚化石”。

  還有另一種解釋,由於劇烈的地殼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使得海洋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大量的泥沙或岩漿包圍,經過高溫高壓,泥沙板結石化成巖或火山岩冷卻石化成巖,隨著地球板塊的運動被抬出水面,而在泥沙或岩漿裡的魚經過億萬年的等待,終於被風化裸露,被世人看到稱作“魚化石”。

  魚化石的價值

  研究價值

  化石留給現在的科學家們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可以從化石中瞭解很久很久以前的生存環境,以及這個物種的變化過程,對探究物種起源或者其它科學領域的研究都有著重大的發現。我們對過去發生的自然事件沒有辦法得知,只能在化石的形態中得到一點知識,所以只要是化石被發現,這個現場就得重要保護,而且在挖掘過程中的好好保護,不能損壞到化石。

  經濟價值

  魚化石是比較多的化石。究其原因是其生存環境造成的。大家可以理解很多東西都是死後被充分埋藏並並水浸泡才能較好形成化石,所以,一些化石往往都是海相地層、淺湖相地層裡的產物。因為淤泥細膩,所以魚化石往往品相都特好。

  魚化石算是留存的比較多的化石,由於魚化石的種類多,價值差距也是比較大的,而且現在市面上假的化石很多。所以喜歡收藏化石的人在購買化石時,一定要注意辨別化石的真偽和種類,不要輕易出手購買,以免上當。另外,小編想說的是,如果發現了珍貴的魚化石,科學價值是非常高的,遠遠高於收藏價值,將魚化石用於科研比收藏更有意義。

  魚化石的詩歌

  艾青-《魚化石》

  動作多麼活潑,

  精力多麼旺盛,

  在浪花裡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岩層裡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鬥爭,

  在鬥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揮乾淨。

  卞之琳版魚化石詩歌

  《魚化石》賞析

  我們一般都認為卞之琳的詩是“主情”向“主智”的轉變,認為他和廢名寫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詩”。不過,卞之琳在其《〈雕蟲紀曆〉自序》中說:“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於剋制,彷彿故意要做‘冷血動物’。”看來作者更情願將自己的詩看作為“抒情詩”,至於其詩“智性化”的傾向,可以看作是他對前人一些詩人的詩由於過分的抒情導致的傷感情緒泛化的一種反叛,可以說,他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抒情,是一種節制的抒情,就像羅蘭·巴爾特提出的“零度寫作”。作品的語言初看上去是沒有帶有作者感情的客觀文字,但這些文字組合以後就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場,所持的觀念,這些觀念的表達,不可能沒有作者絲毫的感情色彩。

  不知道卞之琳這首詩有沒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於一九三三年夏天畢業於北大英文系,夏天認識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張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戀張充和,只可惜張充和後來隨美國丈夫去了美國, 卞之琳也於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與青林結婚。 在卞之琳的詩裡面,“你”、“我”、“他”都是相對的,這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斷章》中,有人將“橋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樓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歡反而視之。在《魚化石》中,作者開始就註明是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但我更喜歡把“我”看作是一個男的,這樣雖然有悖於作者的創作意圖,但是否可以說作者的這種說明正是為了掩飾自己。

  詩中第一句是“我”對愛情的渴望,具體的愛情,愛情具化為“懷抱”,是一種溫馨爾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說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我覺得這句詩理解為作為男子“我”經常傾心於“你”的溫柔似水更為貼切。接下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愛你一樣的愛我,既是一種表白,也是一聲詢問。“我”心裡透過一陣懷疑,也充滿著一片希望。最後一句點睛之筆,“你我都遠了”,你我也沒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後各不相干。但成為的“魚化石”,使“魚非原來的魚,石亦非原來的石”,你我都彼此改變了對方。魚化石並不是魚和石的最佳結合體。魚在石中時禁錮的,是彼此分明的,並不是融為一體的。從意象的選擇上看,“魚”、“石”構成的對比是不是正蘊含著一個脈脈深情、一個冷冷冰冰,從這個角度看,此詩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詩,“男人”的怨詩。卞之琳先生是個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雖然同把兩首詩理解為愛情詩,但二者在“化歐”、“化古”上側重點卻不相同。如果說,《斷章》更多的來自古典詩歌的靈感,那《魚化石》則更多的對外國現代詩歌資源的吸收。施蟄存將詩對現代性的追求分為對“現代生活”的“現代***感受與***情緒”及“現代辭藻***語言***所決定的“現代詩行”兩個方面。卞之琳在這些“現代詩行”下,成功地傳達了“現代情緒”:那種世界的冰冷,那種付出與收穫的不平等,那種愛情的不穩定,那種‘物是人非’,那種失敗後的無可奈何……


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