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怎麼形成的

  溼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溼地裡面生長著很多溼地水生植物。人們對於溼地的形成都很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溼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溼地的形成

  一、由冰河形成

  在高緯度地區,許多溼地是由九千至一萬二千年的冰河所形成,形成的方式有:

  冰河消退、融化形成的凹洞和窪地;

  冰河攔阻河流,經常造成冰河湖;

  冰河沖刷河谷,造成鬆軟的河床沉積物,形成大且深的湖,例如紐約州的手指湖,以及加拿大地盾的湖泊。

  二、海岸低地氾濫

  海岸溼地經常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沙灘、礫灘、泥灘或是港口、沙洲島及礁石等具有抵禦海浪能力之地區,以及河或溪流的出海口,臺灣西部沿岸溼地,大部份皆因此原因所形成;而在某些高緯度地區,因冰河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會使內陸溼地漸漸轉變為海岸溼地。此外,有時溼地植物吸附一些沉澱物或沙,漸漸提高溼地的高度,這些有機沉積物可能會形成泥煤***peat***,為一種可利用的燃料。

  三、河流的侵蝕與堆積

  許多溼地是位於河流兩岸低坡度的泛濫平原上。河流泛濫平原具有侵蝕與堆積的特性,此特性是由河流下切河床底巖和冰磧物隨著河流沖積扇在鄰近陸地沉積所造成。大部分此類的溼地是由低坡度且攜帶大量沉積物的河流所形成,此類溼地與洪水氾濫有著密切關連。

  四、河/海獺築壩  河/海獺在森林附近常因造壩活動形成內陸小型的溼地,在小型森林溼地的形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因人為陷阱的緣故,使河/海獺數目減少,也間接減少了此類溼地。

  五、人類活動

  除了上述原因外,人類也直接或間接地製造了許多溼地環境,但與天然形成的溼地在諸多特性上不盡相同。大部分人造溼地包括水庫***dam***、水田***paddy field***、湖泊***lake***、凹洞***pit***以及因採礦所挖掘的坑洞;或是因道路、灌溉系統、河/海堤及其它建築工程,造成排水不良的區域,也有可能會演變為溼地。此外,政府及保育人員也會因保育或汙水處理的理由建造溼地。

  六、其它過程

  一些自然力量或因素,也可能造成溼地。例如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沙丘內的溼地,就是風力所造成;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溼地則是因地下水與地面水的互動作用所形成,亦有許多溼地是因"下沉洞",以及流入的水所共同形成。田納西州的湖是因地震造成的沉降所形成;舊金山灣是因斷層活動所形成。至於臺灣東部則常出現洪水過後高山塌陷所形成的「堰塞湖」。為溼地演進的典型模式。

  溼地的功能

  物質生產

  溼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裡海沼澤溼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裡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溼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裡海溼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淨化水質、防治汙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裡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裡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

  溼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溼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溼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汙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調節

  溼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溼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裡海溼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澤溼地具有溼潤氣候、淨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型別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釐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溼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迴圈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過濾器

  溼地沼澤溼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汙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溼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溼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淨化水質。

  沼澤溼地能夠分解、淨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溼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溼地,參與更大範圍的迴圈。

  沼澤溼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溼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溼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淨化汙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汙水中的“毒素”,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汙水,用來吸收汙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溼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淨化排除了, 溼地驚人的清除汙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印度卡爾庫塔市***Calcutta***沒有一座汙水處理廠,該城所有的生活汙水都被排入東郊的一個經過改造的溼地複合體中。這些汙水被用來養魚,魚產量每年每公頃可達2.4噸;也可用來灌溉稻田,每公頃年產水稻2噸左右。另外,還在傾倒固體垃圾的地方種植蔬菜,並用這些汙水來澆灌。大量的營養物以食物形式從汙水中排除出去。卡爾庫塔城東的溼地成為一個如此低費用處理生活汙水並能同時獲得食物的世界性典範。

  動物棲息地

  溼地複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溼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裡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溼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溼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區域性小氣候

  以天津市東北部的寧河縣為例:溼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溼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溼潤的地區之一。

  溼地的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橫跨溫帶、亞熱帶和部分熱帶地區,自然條件複雜,溼地分佈廣,是世界溼地植物種類和植被型別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溼地資源調查,中國溼地高等植物約225科815屬2276種,分別佔全國科、屬、種的63.7%,25.6%,7.7% 。全國溼地調查將全國的溼地植被劃分為7組、16個植被型、180個群系***嚴承高等,2005***。

  溼地高等植物中,瀕危種約有 100 種。如亞熱帶的水鬆,江南溼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溼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報草、斑脣馬先蒿,三江平原的綬草、大花馬先蒿,南部沿海紅樹林溼地的水椰、木欖、紅欖李等都是瀕危、漸危或稀有種。

  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溼地野生植物有 6 種:中華水韭、寬葉水韭、蓴草、水鬆、水杉、長喙毛茛澤瀉。

  由於各植物帶受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溼地植物區系比較複雜。中國溼地植物歸屬於溫帶分佈、泛熱帶分佈、世界分佈、中國特有、北極高山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