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紫菀的繁殖方法和田間管理

  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 L. f.***,別名:青苑、紫倩、小辮等;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

  國內主產於河北、內蒙和東北三省等地區,在國外朝鮮、日本等地亦有分佈,通常生長於潮溼的河邊地帶,是一味中藥,有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之功效。

  紫菀的繁殖方法和田間管理

  繁殖方法:常用播種,扦插繁殖.

  播種:可3月春播,播後12—15天發芽。


 紫菀

  扦插:在春季剪取頂端嫩莖扦插,插後15—20天生根。紫菀用根狀莖繁殖,春、秋兩季栽植,春栽於4月上旬,秋栽於10月下旬進行,實際生產上多采用秋栽,在北方寒冷地區防止種苗冬季在地裡凍死,只能春天栽,在刨收時,選擇粗壯節密的根狀莖,色白較嫩帶有紫紅色,無蟲傷斑痕,接近地面的根狀莖作種栽,不採用蘆頭部的根狀莖作種栽,因這樣的根狀莖栽植後容易抽薹開花,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種栽於秋栽時隨創隨栽,若春栽需行窖藏,栽前將選好的根狀莖剪成6.7~10釐米長的小段,每段帶有芽眼2~3個,以根狀莖新鮮、芽眼明顯的發芽力強,按行距33釐米開6.7~8.3釐米的淺溝,把剪好的種栽按株距16.5釐米平放於溝內,每撮擺放2~3根,蓋土後輕輕鎮壓並澆水,每公頃需用根狀莖150~225千克,栽後2周左右出苗,苗未出齊前注意保墒保苗。

  2.田間管理:

  早春和初夏地裡雜草較多,應勤除草,淺鬆土以免傷根。夏季葉片長大封壟後只能拔草,不宜深鋤。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尤其在北方乾旱地區栽種應注意灌水,無論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均應適當的灌水,但地面不能過於潮溼,以免影響根系生根。6月份是葉片生長茂盛時期,需要大量水分,也是北方的旱季,應注意多灌水勤鬆土保持水分,7~8月間北方雨季,紫黨雖然喜溼但不能積水,應加強排水,9月間雨季過後,正值根系發育期需適當的灌水,總之紫菀的灌排水應根據生長髮育期和地區不同而異,紫菀開花後,影響根部生長,見有抽薹的應立即將薹剪下,勿用手扯,以免帶動根部影響生長。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

紫菀,觀其能開喉痺,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2.《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

  3.《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治五勞體虛,其亦言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