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的繁殖方法和田間管理

  瓜簍又稱藥瓜、野瓜、吊瓜、野葫蘆,富含澱粉。那麼瓜蔞是如何繁殖的呢?下面小編告訴你。

  瓜蔞的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9月--10月選橙黃色、短柄的成熟果實,剖開取出種子,洗淨,晒乾,第2年春天“清明”至“穀雨”期間,將種子用40℃--50℃溫水浸泡一晝夜,取出晾乾,然後與河沙混勻,在20℃--30℃的溫度下催芽,種子裂口後以行距20釐米、株距12釐米的標準穴播。穴深4釐米,每穴播種子1枚--2枚,種子裂口向下,覆土,澆水,保持苗床溼潤。苗長到10釐米時即可移栽,移栽的株行距為0.5米x2米。

  2.分根繁殖。北方在“穀雨”前後,南方在“秋分”至“立冬”期間,挖取3年--5年生健壯的瓜簍根,直徑以3釐米--6釐米為宜。如以收穫瓜簍果實為目的,則挖根時注意多挖雌株的根,少挖雄株的根。然後,將種根切成6釐米--10釐米的小段,切口蘸上生根劑或草木灰,於室內通風乾燥處晾放一天,待切口癒合後下種。在做好的畦內按株行距0.5米x2米的規格挖穴,將種根平放在穴內,覆土3釐米--4釐米,壓實,再培土10釐米--15釐米,以利保墒。栽後20天,除去保墒土,1個月左右即可出苗。如遇天旱,可在離種根10釐米--15釐米處開溝澆水,但不能直接向根上澆水,以免爛根。栽時要注意雌雄株的搭配,一般按5:1--10:1的比例搭配栽種。

  3.壓條繁殖。在夏季雨水充足氣溫高的季節,將生長健壯的莖蔓放在事先施足基肥的土地表面,在其節上壓土,待根長出後即可切斷莖蔓,長成新株。來年春季即可移栽到大田。

  瓜蔞的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春秋季節要注意中耕,既能提高地溫,加速瓜簍根的生長,並可除去雜草,節省肥力。中耕時宜淺不宜深,防止損傷種根。

  2.肥水管理。每年追肥2次--3次。第1次追肥應在苗高50釐米時,或在以後每年莖蔓開始生長時。在距植株約30釐米處,開溝環施腐熟的人糞尿、廄肥和餅肥,畝用量3000千克,隨後蓋土。第2次追肥宜在6月上中旬開花初期進行,每畝用農家肥1500千克--2000千克。瓜蔞喜潮溼怕乾旱。每次追肥後,要澆透水一次。地塊積水時應及時排水。

  3.搭架。為了使繁茂的瓜簍莖蔓在空間分佈均勻,通風透光,需要在莖蔓長到30釐米--40釐米時搭設棚架。一般架高1.8米左右。可用長2米左右的竹、木杆作立柱,每隔2米--2.5米立一根,2行--3行之間搭一橫架。在每株瓜簍旁插兩根小竹竿,將莖蔓牽引到架上,用細繩輕輕捆住。

  4.整枝。上架前每株留2根--3根粗壯的莖蔓,去掉其餘分枝和腋芽。上架後要及時摘除瘋杈腋芽,剪去瘦弱和過密分枝。

  5.授粉。瓜簍為雌雄異株植物,自然授粉受到一定限制,坐果率、結實率不高。為了提高果實和種子產量,開花期間宜進行人工授粉或蜜蜂授粉。人工授粉的方法是在早晨8點鐘--9點鐘,用毛筆蘸雄花粉,逐朵塗抹雌花柱頭,使大量花粉進入柱頭孔內。通過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坐果率,但這種方法很費人工,成本較高。

  6.培土越冬。北方寒冷地區,上凍前在瓜簍根周圍施入農家肥,並從離地面1米處剪斷莖蔓,把留下的部分盤好,放在根上,用土埋好,形成高30釐米左右的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