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的養殖技術是怎樣的

  胡蜂類屬雜食類昆蟲,為有社會性行為的昆蟲類群,屬於完全變態的動物,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雌蜂身上有一根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分佈於我國南方山區的叢林中,那麼你們知道胡蜂是怎麼養殖的嗎?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胡蜂的生活習性及養殖技術,希望幫到你。

  胡蜂的生活習性

  1、築巢

  巢穴材料都是以樹木的外栓皮、或者朽木、枯葉經過胡蜂咬碎、唾液粘合而築成。胡蜂建造巢穴的方法是:內部咬下一層,外部補充一層,所以,大多數胡蜂巢穴的形狀無論大小,看起來都是在不斷增大的圓形。巢礎均為圓型多層,由若干個平行六邊形狀組成,也就是說;它們懂得使用最少的建築材料來獲得最大的空間。巢穴外殼由3—5層不規則的鎧甲片狀連線構成,層與層之間有2—4釐米的間距,這樣的外殼結構既可使巢內保暖、又可以防止穴內溫度過高。

  2、護巢和護食

  所有胡蜂類都會對入侵巢穴或接近巢穴的任何動物發起攻擊,尤其是對移動著的目標攻擊更為強烈,因此,當你意外受到胡蜂攻擊時,你最好的選擇方法就是藉助草木的掩護立即臥倒裝死,待其在你周圍盤旋數十秒鐘後再尋找機會離開。否則,你有可能會被更多的胡蜂攻擊。護食情況多見於大型胡蜂類,當其正在進食***吸取含糖樹脂、花蜜或在切割獵物時***期間突然受到干擾時也會向干擾者發起攻擊。所以,當你需要觀察和接近研究胡蜂時,你應該緩慢靠近,以免胡蜂誤會而向你發起攻擊。

  胡蜂如何養殖

  1、建造馴養籠:在田間用木條建造框架,即為馴養籠。下部埋在土中,用木樁和鐵絲將籠固定。籠的頂部和四周均為尼龍紗網,籠的一側備有加厚的尼龍拉鍊開口,供管理人員進出。在籠內種植大量十字花科植物及小灌木叢,培育菜青蟲作為胡蜂的飼料。可以用十字花科植物葉片***最好用甘藍葉片***搗碎,將葉汁塗在一張清潔的紙上。將此紙片放在田野裡,不久就會有許多白色的菜粉蝶飛到紙片上產卵。把紙上的卵拿到籠內的十字花科植物葉片上,讓其自然孵化,孵出的菜青蟲長大後供胡蜂捕食。

  2、胡蜂的捕捉及馴養:捕捉野雌蜂,可用自制的捕蜂網。該網由網柄、網圈和網袋組成,網柄的長度與身高相當,用直徑2釐米的竹竿或木棍均可,網圈直徑35釐米,用粗鐵絲彎鹹直角的方框,固定在網柄上,網袋用綠色尼龍薄紗做成,袋的長度是網圈直徑的2倍。在春天野外有胡蜂飛舞時,揮動捕蜂網。待蜂入網後,放入馴養籠內,讓胡蜂飛出。在籠內投喂清潔的水及液體飼料。

  3、投喂方法:將水和液體飼料裝入瓶中,將瓶倒置在鋪有吸水濾紙或脫脂棉的玻璃皿中,胡蜂可通過吸足水分的濾紙或脫脂棉攝食。在籠內放置一些朽木,並根據捕得的雌蜂數量,懸掛空蜂箱,供胡蜂建巢用。當溫度穩定在17℃以上時,胡蜂飛入空蜂箱內建巢產卵。待卵孵化成幼蟲,幼蟲變成蛹後,再經15天羽化為成蜂。第一代鹹蜂負責建巢哺育幼蟲,原來的雌蜂專門產卵。隨著巢上的蜂群及幼蟲陸續增加,要有足夠的菜青蟲供應,否則,會引起胡蜂殘食幼蟲。當第一代成蜂羽化後,可將蜂箱從籠內搬出,移到田野,不必投喂飼料,讓它們捕食各類害蟲。

  4、越冬管理:10月初,將田野的蜂箱搬進蜂籠內,喂以鱗翅目昆蟲及糖類。當氣溫降到6℃以下時,胡蜂會進入蜂箱抱鹹團,不食不動。此時應將蜂箱搬入乾燥通風的空房中越冬。當氣溫回升到6℃以上時,胡蜂開始散團,可將蜂箱再搬入蜂籠,氣溫穩定在13℃以上時,胡蜂陸續出箱外活動,此時應餵食。

  5、產品採集

  ①成蜂及幼蜂採集:在10月份,從田野將蜂箱搬回蜂籠時進行,在留足雌蜂后,將多餘的成蜂和幼蜂採集起來,用開水燙死,晒乾或烘乾,即為中藥大黃蜂與大黃蜂子。置於乾燥壇內儲存。

  ②蜂巢的採集:在胡蜂抱團越冬時進行。將蜂箱裡的蜂巢摘下,晒乾,即成中藥"露蜂房"。

  ③胡蜂毒的採集:可用電刺激取得。胡蜂性烈,最易螫人,必須在夜間將蜂箱門關好後,搬進蜂籠內。天明後,開啟蜂箱門,將採毒器置於蜂箱口,進行通電。當胡蜂接觸採毒器時,受電刺激,即排放胡蜂毒液。毒液用蒸餾水溶解,離心去塵,冷凍乾燥後,即得胡蜂毒乾粉,置於冰箱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