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育兒知識百科全書

  小班的孩子們可愛活潑,但是他們也很調皮,那麼小班育兒的百科知識全書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小班育兒知識百科一

  一:【空腹吃糖會影響孩子生長髮育】研究發現,幼兒空腹時吃進的糖類食品,會改變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使其成為一種聚糖物質。這種聚糖物質有礙於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使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千萬不要把糖作為孩子生病或鬧彆扭時哄孩子的利器。

  二:【寶寶的藥物要保留原包裝】新買來的物品,我們的習慣一般是開啟包裝,拿出物品,扔掉包裝。但對藥品,可不能這樣。藥瓶上通常沒有全部的服用說明和成分表以及注意事項等。儘量儲存藥品的原包裝。如果藥品說明不全了,寧可新買一瓶,也不要靠估量給寶寶吃藥。

  三:【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的8種行為】1、經常當著孩子面爭吵。2、很少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3、溺愛也是軟暴力。4、不信任自己的孩子。5、在孩子面前你很情緒化。6、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7、喜歡強令孩子,而不是協商。8、錯誤地表揚孩子。

  四:【傳統魚肝油≠維生素AD】傳統魚肝油由魚類肝臟煉製的油脂,其天然的維生素AD比例為10:1,不適宜寶寶需要,容易產生維生素A過量,或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且由於海洋汙染嚴重,處於生物鏈頂端的大魚體內更是重金屬的含量高;有魚腥味,口味不易於接受;易過敏。

  五:【紙尿褲≠衛生巾】紙尿褲吸收的是寶寶的尿液。尿液中97%以上是水分,高吸水樹脂親水,且能鎖住水分不外滲。而衛生巾吸收的是血液,其主要成分是血漿和血細胞。血漿較為濃稠,吸水珠珠想要快速吸收,且吸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兩者不能相混淆哦!

  小班育兒知識百科二

  1. 挑撥式。

  “爺爺奶奶不疼你,以後少去他們家,只有媽媽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歡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戰火引到孩子身上,講對方家庭成員的壞話。這樣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對父母雙方都有一種本能的愛和尊 敬,這也是他們接受父母教誨的基礎。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就會破壞對方在孩子心裡的形象,甚至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攻擊對方的家庭,更會使孩子的心 理健康斷層,缺乏溫暖和安全感,漸漸變得頑劣反抗,甚至懷有敵意。父母要用平和的態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盡力維護對方。

  2. 依靠式。

  “兒子,你就是媽媽的依靠,媽媽的後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過分依賴孩子,以母親依戀兒子居多。健康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但如果母親過分依戀兒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會使孩子“取 代”父親的角色,對未來的婚戀、交友產生影響。找對自己的角色,家庭關係才能正常。不要因為夫妻關係不好,就過分依戀子女,而是要與對方充分溝通,共同營 造健康的家庭關係。

  3. 哀憐式。

  “爸爸沒本事,賺錢少,不能給你買進口玩具。”

  一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減輕對孩子的愧疚。這樣容易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讓他們覺得,“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父母本該是 替孩子遮風擋雨的大樹,當孩子發現這顆大樹“漏雨”時,還怎麼能堅定自信呢?當孩子有了攀比心,便會向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樑,相信 自己能給孩子最合適的生活。隨後要用辨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長之路。

  4. 抱怨式。

  “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聽,我上班怎麼會遲到!”“要不是當初生你,我怎麼會落下這個病!”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劑毒藥,會慢慢侵蝕孩子的身心,直接影響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也變得愛抱怨,遇事推脫責任。父母應先做好自己,還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5. 溺愛式。

  “要什麼儘管說,爸爸什麼都給你買。”“寶貝,媽媽全都聽你的。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不知道為人著想,自私自利。父母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慢慢的孩子心裡就會產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讓步和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行為乖張專橫。溺愛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父母應儘快反省自己的行為。

  6. 冷漠式。

  “媽媽累了,沒時間幫你檢查作業。”“我忙,你自己玩,別煩我!”

  4歲的萌萌一放學就跑出教室,迫不及待地向媽媽展示自己親手做的手工。媽媽瞟了一眼,隨口說了句:“嗯,挺好的,趕緊走吧。”萌萌不開心地說: “媽媽都沒好好看!”媽媽聲音也高了起來:“看什麼看!再不走又要堵路上了,媽媽還急著回家做飯呢!”有些父母為人冷漠,養育子女就像是完成任務。這樣的 態度會讓孩子與父母疏遠,甚至成為“沒有溫度的人”。因此,除了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以外,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7. 過望式。

  “你要把前三名作為永遠的目標,將來考上清華、北大。

  有些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各種巨集偉藍圖,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他們身上,不斷給孩子施壓。當孩子不斷迎合家長的期許時,就容易失去自我。即使他們真的 很“優秀”,但內心卻可能千瘡百孔。調查顯示,大學中有心理障礙的孩子,23%在初高中被公認為“很優秀”。還有些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 和逆反心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有自己的專長,不妨讓他們自由發展,父母把握好道德方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