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在哪裡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走到哪裡都是流浪,確實,當你累了,有一個地方棲息,那是件特別幸福的事情,人如此,動物亦然,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丹頂鶴在哪過冬,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下面讓小編為你揭曉答案。

  那是一個棲息地,那是一個溫暖的家,那是一個理想中的天堂

  江蘇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又稱鹽城生物圈保護區,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83年批准建立,1984年10月掛牌。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協調理事會批准為生物圈保護區,並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1996年又被納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路”。 鹽城保護區為我國最大的海岸帶保護區,地處江蘇中部沿海,位於北緯32°20′-34°37′,東經119°29′-121°16′,轄東臺、大豐、射陽、濱海、和響水五縣***市***的灘塗,海岸線長582公里,總面積45.3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為1.74萬公頃,土地權屬保護區。保護區總部設在鹽城市東54公里的新洋港鎮上。保護區駐鹽城辦事處,設在建軍東路173號***新四軍紀念館東側大星小學門前***。保護區管理處為科研事業單位,屬國家環保局、江蘇省環保局和鹽城市人民政府三重領導。主要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即灘塗溼地生態系統。

  區地勢平坦,海拔為0-4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7 - 14.6℃,無霜期210-224天,降雨量980-1070mm,日光輻射量為116.2-121Kcal/cm2,災害天氣多為颱風、暴雨、冰雹和霜凍。歷史上古黃河和長江都曾在保護區南北兩端入海,長江和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形成廢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北端海岸侵蝕,中南部淤長,全區每年淤積成陸900公頃。灘塗北窄南寬呈帶狀分佈,寬處可達15公里。保護區為裡下河主要集水區,有十多條河流流經保護區入海。如:灌河、中山河、扁擔港、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鬥龍港、王港、竹港、川東港、樑垛河、新港等。夏季多雨,上游河水下洩後,多形成灘塗澇災,冬季多幹旱。遇乾旱年份,潮位較低,灘塗多因缺水而發育不良。 保護區生物地理位置位於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北部與東洋界華北區接鄰,動植物區系以溫帶為主。

  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有植物450種,鳥類379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哺乳類4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白鱘共十二種,二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7種,如獐、黑臉琵鷺、大天鵝、小青腳鷸、鴛鴦、灰鶴、鵲鷂、斑海豹等。區內資源豐富,每年可產蘆葦一百多萬擔,水產品百餘萬噸,年出口沙蠶近300噸。 保護區是挽救一些瀕危物種的最關鍵地區,如丹頂鶴、黑嘴鷗、獐、震旦鴉雀等。每年來區越冬丹頂鶴達到千餘隻,佔世界野生種群40%以上;有一千多黑嘴鷗在保護區繁殖;千餘隻獐生活在保護區灘塗。鹽城還是連線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萬隻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隻水禽在保護區越冬。保護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地區之一,已發現有29種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因此,鹽城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