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活的年齡最大的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次拜神、許願都會祈禱說“健健康康,長命百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都能不老不死,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得那麼久。但是,世界上卻有些人在世時間是兩三個人的壽命總和。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位活了幾百年的人。

  —李清雲 256歲

  人物事蹟

  李慶遠***又名李清雲***,中國近代最長壽的人。《李氏族譜》記載他生於1677年,卒於1933年,享年256歲。

  李慶遠,[3] 生於1677年,卒於1933年,享年256歲。據說他是明末清初的中醫藥學者,曾名李清雲,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傳說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 他自稱200歲時,仍常去各地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

  據傳,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誌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之一。

  至於其真實性,此人物生平為當地民間傳說,並沒有可靠資料記載。曾有記者先後到開縣、萬州等地圖書館、檔案館以及地方史志編纂部門和民間走訪,並查閱了重慶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的民國人物誌等資料,試圖找尋李慶遠的相關資料。最終得知由於不確定其真實性,最終只在《開縣誌》的附錄中對其進行了收錄描述。

  傳說

  傳說生於清康熙十六年,死於民國二十四年***1677年-1933年***,傳說享年256歲。李慶遠祖籍湖南邵陽,出生雲南省,據說90多歲時到重慶市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孫滿堂。據說由於他對中醫中藥,尤其對養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被人們譽為“神仙”。開縣籍的劉成勳曾於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在氣功熱時期,劉的採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誌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老人去世後,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依此傳聞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

  李慶遠認為: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元氣,又稱原氣,稟受於先天而賴後天榮養而滋生。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於罩籠內,則燃燒的時間長;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賞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纏繞***。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慾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他說,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他根據圃翁***古代一位善於養生的老人***的養生理論,特別強調善養生者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所謂慈,即仁慈、慈愛,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損人,一片慈祥之心。這種慈祥、仁愛的快樂心情,足以抵禦各種災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養其天年;所謂儉,即節省或節制之意。儉於飲食則養脾胃;儉於嗜慾則聚其精神;儉於言語則養其氣息,防止產生事非;儉於交遊則可擇友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慾;儉于思慮則可免除煩惱和困擾。凡事省得一分,則受一分之益;所謂和,即和悅之意。君臣和則國家興,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此為至祥之道也;所謂靜,就是清靜、冷靜、安泰之意。也就是說身不過勞,心不輕動***胡思亂想***。神傷甚於體傷,“神之不守,體之不康。”

  李慶遠在講到自己的起居飲食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餘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臥不至極;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要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長壽祕訣

  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期服用黑豆、馬齒莧、芹菜、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為“百草長生方”,以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祕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是長壽所必須的。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祕訣指引。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李慶遠最後告誡說,飢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準則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