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活的最長的


  什麼樣的人能活的最長?一個人如果沒有追求,他能活的長嗎? 如果人的一生什麼病都沒有他能活的長嗎? 人的生命是相對的,沒有最長,因為生命隨著時間的前進而終結,生命會受不同生存環境影響,就像人在月亮一樣超小的引力與幾乎沒有空氣的環境下,人能活的更久,但前提是生命生存的條件,愛因斯坦說過速度越高時間越慢,如果時間慢了,人的生命相對的就長了,這個後來也證實了。

  我們到底能活多久?

  照正常規律講是生長期25年的5倍,即125歲,但由於地球環境的惡化***水汙染,大氣汙染等***,人存在於天地中無端遭受環境惡化帶來的傷害使壽命頓減。美國科學家認為,即使科學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很難達到100歲,至少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不會成為現實。本世紀出生的人平均壽命85歲。醫療越發達,活的時間越長!

  理論上人能夠活到200多歲,可這是理論上,就像物體如果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可以一直運動下去但實際上活個80多歲左右吧也要高齡的,能活到130多歲心態是主要,還有周圍的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常常保持開心的心態,會使人常壽。營養均衡,堅持鍛鍊,沒病沒災,天天有個好心態,極限壽命可以到150不過現實中很難做到這些,能活到120都是世界奇觀了。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研究公共保健的教授奧勒尚斯基說,在現今的世界上還沒有一種神奇的藥物、荷爾蒙、抗氧化劑、基因工程或生物技術的方法,可以像有些人預言的那樣,使人類的壽命增至120歲或150歲。舊金山加州大學研究壽命問題的專家赫福利克完全同意奧勒尚斯基的觀點,認為人類“超長壽”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

  但是奧勒尚斯基並不否認,有一些事實還是令人鼓舞的。他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年會上說,自從1900年以來,由於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增加了30年。例如,一個在1900年出生的美國女孩的預期壽命僅為489歲,而於1995年出生的女孩的預期壽命已達到79歲。奧勒尚斯基在本週即將出版的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一份報告稱,在法國和日本出生的嬰兒至少要在200年後,才能活到100歲;而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則要到600年後才能加入這個百歲俱樂部。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這3個國家裡,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不同。從1985年到1995年,法國的死亡率下降了15%,日本下降了12%,而美國只下降了04%。根據這個資料推測,法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到2033年就能達到85歲,日本為2035年,而美國則要到2182年。

  根據資料記載,迄今為止壽命最長的人是一個名叫卡爾梅特的法國婦女,她於1997年去世時是122.45歲。英國王太后也是少數長壽的例子之一。赫福利克教授稱,人的壽命與預期壽命是兩個概念。壽命是指某一個人能活多久;而預期壽命是指在某一年出生的人群預計平均能活多少年。人類的最長壽命大約是125歲。即使人類最常見的死因如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消除了,預期壽命也最多增加15年,然後人會因衰老而死亡。他認為,只有在生物學研究人員發現如何延緩衰老過程,並使這一發現服務於全人類,人類壽命的下一次大飛躍才會出現。

  樂觀――長壽的祕訣

  老年人講究心理調適,保持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對於健康長壽是有重要意義的。心理學家認為,能使老年人達到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而豁達開朗是重要的一條。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備和痛苦”。

  醫學研究證明,很多老年性疾病與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有關,它影響機體生化代謝,使免疫功能降低。而注意調節心理上的平衡,有助於老年人體內各種酶和激素的產生,有利於調節腦細胞的功能和改善血液迴圈。

  有的老年人在患病之時,對疾病感到恐懼,產生各種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對健康是更加有害的。現代醫學觀點認為:恐懼、憂鬱等不良情緒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機體某些器官和腺體的功能隨之失調,引起代謝紊亂,疾病易趁虛而入。從中醫學觀點來看,“百病始於氣”,不良心境使人氣機失常,肝失疏洩,肺失降,氣滯而百病叢生,所以不良心境不僅可以導致疾病發生,也可使疾病加重。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煩惱是一種情緒的痙攣,精神一旦牢牢地纏住了某事,就不會輕易放棄它;不良心境是一種頑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擺脫,要從許多方面努力,解脫產生不良心境,是直接的因果辦法,‘心理勝情’是意志的力量”。對心境多抑鬱,難以自拔的人,心理學家建議,不要過分地獨自琢磨,去找一個好心腸,明白事理的人,把自己的心事向他傾訴,可減輕自己的痛苦。另外,要學會暫時排遣自己的煩惱,遇到不愉快的事,可用“移花接木”的手法,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耐心而巧妙地去做,逐漸取代那種心理上的“痙攣”,改變不良心境,中醫心理學稱之為“移情變氣”治療。

  現代老年病學的研究和對長壽老人身心的探討,都肯定了:胸懷寬闊,性格開朗,遇事鎮靜,長期保持精神樂觀的“鬆弛適度”狀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而不良心境,則為痼疾之源。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過:“歡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源於感受,無慮是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故老年人要力求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穩定。

  老年人還要在生活中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足而生樂,樂而生喜,都會促進身體更加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