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的小常識有哪些呢

  即將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也從此之後氣溫溫降低、寒氣襲人,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在中醫中,季節與人體五臟相對應,冬與腎對應,專家提醒,立冬後做好冬季養生重點在養腎。下面是小編給你介紹的立冬養生小常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立冬養生小常識

  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南方立冬吃的食物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南方的很多市,立冬要吃的是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

  立冬吃湯圓的介紹

  1、立冬吃湯圓的健康新吃法

  冬至吃湯圓已經成為了習俗,市場上除常規的餡料外,果凍餡、臘肉餡等新餡料豐富著元宵市場。湯圓營養豐富,其主要成分糯米粉就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元素。它的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中醫歷來將元宵視為可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現代營養學家也非常推崇元宵的保健功能。

  2、冬至吃湯圓,健康新“煮”張

  元宵吃多了也會吃出病,雖糯米可以開胃調虛,但做成糕餅,如元宵,質地細膩了,不被腸胃消化。某書中早有記載,糯米粘滯、難化。有書說,糯米若做粘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中醫主張老人、小孩、大病初癒者,元宵少吃為佳。

  3、吃湯圓的象徵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