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急救和處理方法

  天災人禍,說來就來,誰也無法預料。地震亦是如此。俗話說“有備無患”,我們能做到的,是學習地震知識,掌握科學的自防自救方法,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

  現場急救

  地震同時出現大批傷員,現場救護往往需在群眾幫助下進行。做好現場指揮、現場傷員分類工作十分重要。

  1.現場指揮

  救護人員要掌握現場特點,包括建築物倒塌程度、可能受傷人數和地點,選擇安全救護場地。組成現場救護指揮站,組織救援人員將傷員脫離受傷現場,在選定的安全場地對傷員進行現場救護。

  2.傷員的現場分類

  根據傷員受傷各程度、部位、生命體徵變化進行分類,有利於按傷員傷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救護和向醫院轉送。機械性外傷,指人們被倒塌體及其各種裝置的直接砸擊、擠壓下的損傷,一般佔地震傷的95%~98%。另外,還有埋壓窒息傷、完全性飢餓、燒傷等。

  震後自救與互救

  自救與互救在抗震救災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無論有無救援力量到達,災民自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據部分資料統計,自救與互救的脫險率可達40%~80%。

  一次強烈地震經過幾十秒鐘後結束了,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自救。在廢墟下壓埋較輕的人,憑藉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尋找可以自救脫險的薄弱部位,盡力自救,完全可以脫險,失去理智的亂喊亂叫是無濟於事的。若受重傷或暫時不能脫險者,不要亂喊亂動消耗體力,要設法延緩生命,首先把妨礙呼吸的部位***口鼻胸部盼近***鬆動一下,或扒開一定的小空間,以利呼吸,等待救援。發現有人扒救時,可用喊或敲擊物體的方法為扒救人指明埋壓的位置。

  二:

  震前準備

  在地震來臨前做好對策預案,加固建築物,並向群眾進行宣傳,使其在思想和知識上有所準備。在地震發生階段,人們主要根據平時的防震知識和實際情況,尋找安全地方緊急避震。同時要注意觀察附近的情況,是否有人遇難和負傷待救。負傷待救者也應做好自救或儘快尋求救援。在震後自救階段,短時間內救援力量難以到達災區,這時是最困難的時期。在此階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們應瞭解自救的注意事項,並且預防強餘震。大震後3個小時,救援力量一般可到達災區,有組織的救災活動即可全面展開。但此時也應注意強餘震和續發性大震的防禦。防震措施的重點主要是保證震時和震後有條不紊地進行防震救災。要做好以下準備。

  ***1***學習地震知識,掌握科學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預報背景的地區,根據臨震前所發現的巨集觀異常,採取簡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舉動。另外,震前的物質準備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時緊急躲避處,以爭取足夠的等待外援時間。

  ***2***分配每人震時的應急任務,以防手忙腳亂,耽誤寶貴時間。

  ***3***確定疏散路線和避震地點,要做到暢通無阻。

  ***4***加固室內器具。

  ***5***落實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6***學會並掌握基本的醫療救護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紮、搬運傷員和護理方法等。

  ***7***適時進行應急演習,以發現彌補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處和正確識別地震謠傳。

  震時應急

  ***1***瞬時抉擇,珍惜12s自救機會。地震發生時,人們能感覺到並受其害的主要有兩種地震波,即專業人員常說的P波***縱波***和S波***橫波***。每種型別以不同的傳播方式和速度運動。P波運動速度最快,傳播速度每秒鐘8~9km,最先到達地面。在震中區,P波使人感到的是上、下顛簸,造成的破壞不大,是給人們地震發生了的訊號。s波的運動速度比P波慢,通常平均每秒鐘4~5km,是繼P波後到達地表的破壞性極大的波。它使人感覺到的是前後左右的搖晃以及建築物等的倒塌,是直接危害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波。因此,自我救助主要是在P波到達地面後的數秒鐘之內的事。當P波到達時,應立即反應是地震發生了。若能在橫波到達並造成破壞之前的十幾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給人們提供了最後一次自救機會。一般稱為12s自救機會。

  另外,地聲地光也是大震的預警訊號。許多地聲出現在震前10min內,到臨震十餘秒時聲響最大。臨震時先聽到“呼呼”風聲,接著是“轟轟”聲,再就是“咚咚”聲,之後地面開始震動。地光是地殼內溢位的氣體,強化了低空靜電場所致。其形狀有帶狀、片狀、球狀、柱狀,顏色以藍、白、紅、黃居多。地面微動可能是臨震前震源區斷層預滑造成應力波所致。歷次大震的倖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觀察到這些臨震異常現象,判斷有大震來臨,迅速採取措施避險,而躲過了災難。

  ***2***瞭解自己所處環境,果斷採取相應措施。要迅速遠離易爆和易燃及有毒氣體儲存的地域,避險時要遠離高樓、大煙筒、高門臉、女兒牆、高壓線以及峭壁、陡坡或海邊,不要在狹窄的巷道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