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養胃方法有那些

  胃病已成為當今最為普遍的大眾病,即使很年輕的人也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胃病。簡單的養胃方法我們必須掌握,這也是為了日後有一個健康的未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希望大家能喜歡!

  必須掌握的簡單養胃手段

  1、穿個棉背心

  冬季寒冷會使胃的活動減緩或出現胃痙攣,還容易導致”腸易激綜合徵”,導致腹瀉、疲勞和渾身無力等情況。冬季一定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可以貼身穿一個保暖背心,給胃一個溫暖的環境。

  2、多吃溫性食物

  冬季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肌體對低溫的耐受力。此外,胃的脾性是喜燥惡寒,應多吃些溫陽暖胃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等。

  3、三餐定時定量

  冬天晝短夜長,很多人會改一日三餐為兩餐,並提高兩餐的餐量,這種做法不值得推薦。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紊亂而使胃黏膜受損。每日三餐應定時定量。三餐能量分佈應為30%、 40%、30%,早餐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

  4、餐前喝杯溫水

  最佳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一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湯泡飯也會影響消化。

  5、多吃燉菜少吃涼拌

  冬季天冷,很多人喜歡吃燙嘴的食物。但人的食道壁由黏膜組成,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過冷的食物進入胃部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也不利於人體保暖。因此,冬季的食物要以溫熱為主,多吃燉菜、炒菜,少吃涼拌菜,喝湯不要喝剛煲好的滾湯。

  6、細嚼慢嚥

  有人下班從寒冷的戶外回到家,看到熱乎乎的飯菜立刻端起來就狼吞虎嚥地吃。但在短時間內大量、快速進食,咀嚼不充分的食物到胃裡不能充分與胃腸液相混合,直接影響其消化吸收,還容易吃得過飽而超出胃容量。細嚼慢嚥則有利於食物與胃液的均勻混合,促進消化吸收,食物中某些營養成分的吸收率還可以提高 10%左右。建議每口食物咀嚼30次,每餐不低於20分鐘。

  7、飯後室內散步

  冬季的飯後散步可改為室內,並且不要飯後立刻走,而應在飯後20~30分鐘以後。“飯後百步走”只適合平時活動較少,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宜飯後立即“百步走”。

  8、保持心情舒暢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一生氣就胃痛”。鬱怒傷肝,肝氣犯胃,即可引起胃脘痛、嘔吐、洩瀉等胃腸道疾病。因此,要保持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冬季日照縮短,容易情緒低落,建議堅持運動,儘可能多到戶外晒太陽。

  9、注意口腔衛生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病的元凶,主要來自於不潔的口腔,大量儲存於牙菌斑上。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幽門螺桿菌易導致胃病的發生或復發。因此,要經常更換牙刷,並堅持每餐飯後正確漱口。

  10、服藥更慎重

  不少藥物對胃黏膜有刺激,可損傷胃黏膜,甚至引起潰瘍,要慎服。對暫時性胃腸功能紊亂,也不宜隨意亂吃抗生素、解痙類和止瀉類藥物。

  有什麼養胃的方法

  1、多動腳趾可健胃

  從經絡看,胃經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內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一般來說,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方法有:

  腳趾抓地站立或坐姿,將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可練習抓地、放鬆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絡形成鬆緊交替刺激。

  腳趾取物還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扳腳趾反覆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配合按摩第二、三腳趾趾縫間。

  按摩腳趾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祕者,宜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脾胃虛弱、腹瀉者,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

  2、小腿集中脾胃經

  在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像管脾經、肝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內側,管胃經、膽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能夠健脾的足三裡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按按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需要注意:做時力度以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但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兒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不要選擇這種方法健脾養胃。

  3、日行千米摩胃腸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加強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

  胃病患者可以參加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剛開始鍛鍊時,運動強度宜小。如採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每次20~30分鐘,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促進潰瘍癒合有一定作用。

  隨著病情好轉,可適當加大運動量。

  養胃還是粥最好

  現代人無所不吃,胃卻沒有因此變得強大,反而越來越脆弱。許多人喜歡在晚上呼朋喚友,相約吃夜宵、看球賽,犒勞自己疲憊的身體。殊不知,這可不是個補營養的好時候,“吃得越好,胃越遭罪。”

  油膩的羊肉串、小龍蝦,對胃的傷害不必多說,連人們認為最健康的粥,也不是人人適合的。據臺灣《臺視新聞》近日報道,許多胃不好的人喜歡晚上喝碗粥當宵夜,認為這不會給腸胃帶來負擔,也不至於引發餐後疼痛。但其實,對於胃潰瘍或淺表性胃炎患者來說,粥喝多了卻未必是好事。因為食物進入胃後,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而含酸較多的米中卻沒有“鹼”來中和,導致潰瘍面受到刺激,病情加重。對於這類人來說,不妨吃些面或蘇打餅乾,或在熬粥的時候放點小蘇打***鹼***,效果很不錯。

  而對於因消化不好導致胃痛、脹氣的人來說,晚上肚子餓的時候最好吃些流食,比如牛奶、濃湯等,這些東西基本上20分鐘就可以排空,不會給腸胃造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