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莫高窟簡介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你們瞭解多少呢?如果想知道就讓小編為你們分享知識,記得好好看哦!

  莫高窟

  地理位置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苻堅 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石雕為主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世界藝術寶庫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穹隆頂窟佛教史蹟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樂尊僧人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裡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儲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型別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王道士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圓籙,人稱王道士,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餘件。其中大部分後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圖中用圓圈標註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薩,被英國人盜走,現存波士頓博物館。現在還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個圓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圖,前來聽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畫了維摩詰這位佛家居士的生動形態。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被盜事項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中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

  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並搬走一尊菩薩像。

  旅遊注意事:項為了保護壁畫,在莫高窟內參觀時,只能用手電筒觀看,每位導遊帶一個手電筒,如果您為了更好地觀看,可以自備一個三節電池的手電。另外,請不要攜帶相機入內拍照。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智慧,敬請配合!

  2010年是藏經洞發現11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