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習性

  金銀花,三月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

  金銀花的形態特徵

  金銀花屬多年生半常綠纏繞及 匍匐莖的灌木。小枝細長,中空,藤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葉子對生,枝葉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開花,苞片葉狀,脣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對生於葉腋,花色初為白色,漸變為黃色,黃白相映,球形漿果,熟時黑色。

  金銀花幼枝潔紅褐色,密被黃褐色、開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無毛。葉紙質,卵形至矩圓狀卵形,有時卵狀披針形,稀圓卵形或倒卵形,極少有1至數個鈍缺,長3~5釐米,頂端尖或漸尖,少有鈍、圓或微凹缺,基部圓或近心形,有糙緣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小枝上部葉通常兩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葉常平滑無毛而下面多少帶青灰色;葉柄長4~8毫米,密被短柔毛。

  總花梗通常單生於小枝上部葉腋,與葉柄等長或稍較短,下方者則長達2~4釐米,密被短柔後,並夾雜腺毛;苞片大,葉狀,卵形至橢圓形,長達2~3釐米,兩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 小苞片頂端圓形或截形,長約1毫米,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長約2毫米,無毛,萼齒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頂端尖而有長毛,外面和邊緣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時基部向陽面呈微紅,後變黃色,長 ***2~*** 3~4.5 ***~6***釐米,脣形,筒稍長於脣瓣,很少近等長,外被多少倒生的開展或半開展糙毛和長 腺毛,上脣裂片頂端鈍形,下脣帶狀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

  花蕾呈棒狀,上粗下細。外面黃白色或淡綠色,密生短柔毛。花萼細小,黃綠色,先端5裂,裂片邊緣有毛。開放花朵筒狀,先端二脣形,雄蕊5,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蕾未開放、色黃白或綠白、無枝葉雜質者為佳。

  果實圓形,直徑6~7毫米,熟時藍黑色,有光澤;種子卵圓形或橢圓形,褐色,長約3毫米,中部有1凸起的脊,兩側有淺的橫溝紋。花期4~6月***秋季亦常開花***,果熟期10~11月。

  金銀花的生長習性

  金銀花適應性很強,喜陽、耐陰,耐寒性強,也耐乾旱和水溼,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溼潤、肥沃的深厚沙質壤上生長最佳,每年春夏兩次髮梢。根系繁密發達,萌櫱性強,莖蔓著地即能生根。喜陽光和溫和、溼潤的環境,生活力強,適應性廣,耐寒,耐旱,在廕庇處,生長不良。生於山坡灌叢或疏林中、亂石堆、山足路旁及村莊籬笆邊,海拔最高達1500米。

  中國各省均有分佈。朝鮮和日本也有分佈。在北美洲逸生成為難除的雜草。金銀花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 山東、 陝西、 河南、 河北、 湖北、 江西、 廣東等地。

  其中,山東省 臨沂市 平邑縣為金銀花的主產區,種植面積最大,野生品種居多,歷史悠久,約有50萬畝。金銀花多野生於較溼潤的地帶,如溪河兩岸、溼潤山坡灌叢、疏林中。

  其次,封丘金銀花有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樑代著名醫學家 陶弘景所著《 名醫別錄》中有明確記載。1984年封丘縣金銀花栽培面積已達10028畝,當年最高金銀花收購量為25萬餘公斤,被國家確定為金銀花生產基地。封丘金銀花的品種優良,花蕾粗長肥厚,色豔質佳,香氣撲鼻,藥用效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