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蘇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蘇子,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氣,莖綠色,圓角四稜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細長白毛。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綠色而具毛,下面稍蒼淡且有腺點。藥用主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祕等疾病。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白蘇子簡介

  白蘇子,藥用部分為脣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乾燥的果實,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圓錐體狀,長徑2.5~3.5毫米,短徑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黃白色,有隆起的網紋。果皮質脆,易壓碎。種仁黃白色,富油質。氣微香,嚼之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1、下氣消痰,白蘇子味辛走竄,且為果實而質重,入肺經,故可降咳逆,祛痰濁。《飲片新參》曰:“平肺氣,止逆。”臨床對於咳逆,痰喘之證用之有效。

  2、潤肺寬腸,白蘇子,辛散溫痛,其質重且富油質,故有通降質潤之性。入肺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可潤肺,通降肺氣,而利大腸。對於肺氣失宣。清肅失司,津液不能下達,而致大便困難,或大便祕結,腑氣不通,而致肺氣失降的胸滿,喘咳等症,用本品即可調肺降氣,又可寬腸通便,使肺氣降,而腑氣通,大便自利。

  3、鑑別應用:白蘇子與白蘇葉,同出自脣形科植物自蘇,一為子,一為葉,其性味相似。白蘇子善於下氣消痰而寬腸,白蘇葉則偏於解表散寒,理氣消食。功效各異,用當有別,有一輕一重,一散一降之不同。

  白蘇子的藥用價值

  下氣,消痰,潤肺,寬腸。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祕。

  1、《別錄》:“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2、《食療本草》:“生食,止渴潤肺。”

  3、《滇南本草》:“開胃健脾。同陳皮化痰疏風。”

  4、《飲片新參》:“平肺氣,止逆。治咳喘,通腸府。”

  白蘇子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白蘇子的副作用

  久虛,脾虛便滑者不宜。

  白蘇子的配伍應用

  1、配陳皮

  化痰疏風,白蘇子味辛,入肺經,功善下氣消痰。陳皮味辛,能燥溼化痰。二者配伍,其辛散之力,化痰之力增強。辛散入肺,故可疏風化痰。對於咳嗽痰多,又感風邪之症,用之有效。

  2、配杏仁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白蘇子、杏仁均有下氣止咳喘、潤腸燥之功,而杏仁又有疏散肺經風寒痰溼之能,故二者相合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對予外邪侵襲,痰濁內蘊,以致肺氣失降,而為痰多咳喘之證及腸燥便祕之證,用之最效。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白蘇子簡介

  藥材名:白蘇子

  拼音:Bái Sū Zǐ

  別名:荏子,玉蘇子

  來源:為脣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

  性狀:乾燥的果實,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圓錐體狀,長徑2.5~3.5毫米,短徑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黃白色,有隆起的網紋。果皮質脆,易壓碎。種仁黃白色,富油質。氣微香,嚼之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主為亞麻脂和甘油三棕櫚酸酯。全草含揮發油,袖中含l-紫蘇醛、白蘇烯酮、松茸醇和l-芳樟醇。

  性味:辛,溫,無毒

  歸經:肺;脾;大腸經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禁忌:久虛咳嗽,脾虛便滑者不宜。

  白蘇子的功效

  下氣,消痰,潤肺,寬腸。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祕。

  白蘇子的作用

  1、調血脂作用

  白蘇子脂肪油0.2g/kg、1.0g/kg連續20天給予高脂血症小鼠,可使其血清總膽固醇***TC***分別下降13.9%、29.7%。脂肪油以0.4g/kg、1.0g/kg給高脂血症大鼠口服,顯著降低大鼠血清TC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TC和HDL-C/LDL-C比值;降低血清三醯甘油***TG***作用較弱。

  2、對腫瘤聽抑制作用

  含12%蘇子油的食物給以N-甲基-N-亞硝基脲誘癌的大鼠喂飼,在35星期時觀察到結腸癌發生率顯著才下降。在10星期時,糞便中腫瘤促進劑膽汁酸含量沒有明顯變化,但結腸內去氧膽酸誘導的結腸粘膜烏氨酸脫羥酶活性***促瘤標誌***顯著降低。

  3、抗血栓作用

  3周齡雄性大鼠給予含10%蘇子油的食物5-6星期,血小板磷脂二十碳五烯酸***EPA***/花生四烯酸7.5-10μ/ml時,蘇子油組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全或無現象油定***顯著低於紅花油組,但在較高濃度***15-20μg/ml******比濁法測定***時,兩組無顯著才性差別。

  4、其他作用

  以富含蘇子油和紅花油的飼料分別連續喂飼兩代大鼠,與紅花油組相比,蘇子油組大鼠多形核白細胞釋放的白三烯LTB4最降低27%,過敏慢反應物質活性下降59%,而LTB5的量顯著才提高,LTB總量有所提高。

  白蘇子的用法

  內服:煎湯,1.5~3錢。--《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5-3錢;或研末。--《中華本草》

  外用:搗敷。--《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