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芍藥花的盆栽種植技術

  芍藥花是中國著名的花,那麼你們知道如何種植芍藥花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芍藥花的盆栽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芍藥花的盆栽種植技術

  1.用地要求

  栽植地選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處,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城土。在鹽鹼較重的地段種植,需要換土;在地勢較低處種植,要築高臺,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芍藥忌連作。大田栽培一般每3-4年輪作一次,否則長勢減弱,病蟲危害嚴重。因土地侷限不能按時輪作時,要於栽植前1-2個月進行保深翻。深度60-100釐米,每6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幹1500-2000千克或200-250千克的餅肥,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

  2.栽植適期

  不論播種苗還是分株苗的定植,在菏澤均為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下旬***秋分***,在揚州為9月下旬***秋分***至11月上旬***立冬***。一般都結合分株進行。

  3.栽植規格

  庭園觀賞栽培株行距可用1米×1米,栽植點可呈“品字形”排列,這樣栽植可以均勻合理地利用土地,利於植株的勻稱生長,但田間操作有時不便為便於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常用橫豎成行的“方塊形”排列方式。栽植穴的規格,深度約35cm,上口直徑18cm,挖坑要上窄下寬,觀賞栽培繁殖時不去粗根,藥用栽培使用去根後的催根苗***浙江東陽作法***,穴裸25釐米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後的芍頭栽位,深度還可淺些。

  4、栽植方法

  穴底施以腐熟的糞幹或餅肥。與底土摻勻。栽前芍藥苗用甲基託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處理,以防病蟲危害。手持芍藥苗,使根疏展地放於穴中,當填土至半坑時,抖動並上提苗株,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苗株上提高度,以芽與地面相平為準,經澆水土坑下沉,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栽植過深,芽不易萌發出土,即使出苗,生長髮育也不旺盛;栽植過淺,根莖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晒,易導致死亡。最後填土至穴滿,搗實,上堆10釐米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摘,也起標誌和保護作用。視土壤墒情,若土壤溼潤,栽後可不澆水,一般應栽後即灌水。

  5.田間管理

  ***1***扒土平畦:在前一年秋天,栽植時堆的土堆,必級在芍藥嫩芽出土前及時扒平,平整畦面,以利澆水和田間管理。若操作晚了,扒土會傷及嫩芽;若不扒土,會造成嫩芽基部衰弱,影響生長。

  ***2***中耕除草:在整個生長季節,要經常中耕除草,在葉幕完全覆蓋地面前和花期前後要深耕;開花後要淺耕,一般情況下,每年應中耕除草10次左右。

  ***3***施肥:芍藥喜肥,少有過肥之害。特別是花蕾透色及孕芽時,對肥分要求更為迫切,除栽植時施用基肥外,根據芍藥不同發育時期對肥分的要求,每年可追肥3次。春天幼苗出土展葉後,可施“花肥”,目的是促使植株茁壯生長,為花蕾發育和開花補充大量肥分。為及時補肥多用速效肥,注意要適當加大磷鉀肥的成分。開花後,大量消耗體內的養分,又要進行花芽分化和芽體發育,可施“芽肥”,此時是否有充足的肥分及時補給,直接關係到來年開花和生長的質量,仍施以速效肥,入冬前結合越冬封士,可施“冬肥”,以長效肥為主,多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或用腐熟的餅肥及複合肥料。

  追肥施用方法有穴施、溝施和普施3種。一二年生幼苗,因根系不發達,常採用株間穴施或行間溝施的方法,穴與溝的深度約15釐米,將肥料施於其中,用土蓋上,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多采用普施法,將肥料撒勻後,結合中耕除草,深鋤鬆土,使之與土壤混勻。一二年生幼苗,每666.7平方米可追施餅肥或麻醬渣***製取麻醬後的醬液***150-200千克,或糞肥1500千克,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每666.7平方米可用餅肥或麻醬渣200-250千克,或用糞肥2000-2500千克。

  ***4***澆水:芍藥根系發達,入土很深,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根肉質不耐水溼,所以不需像露地草花那樣經常澆水,但過分乾燥,也對生長不利,開花小而稀疏,花色不豔。可見,適度溼潤是芍藥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生態條件,因此在幹早時仍需適時澆水,尤以開花前後和越冬封土前,要保證充分的灌水。降大雨時要特別注意及時排水,以免根系受害。

  ***5***摘側蕾:芍藥除莖頂著生主蕾外,莖上部葉腋有3—4個側蕾,為使養分集中,頂蕾花大,在花蕾顯現後不久,摘除側蕾。為防止頂蕾受損,可先留1個側蕾,待頂蕾膨大,正常常發育不成問題時,再將預留的側蕾摘去。所以花農有“芍藥打頭***去側蕾***,牡丹修腳***去腳芽***”的診語。巧妙地應用主、側蕾花期的差異,可適當延長芍藥的觀賞期,可在同一品種***側蕾可正常開花的品種***中選一部分植株,去除主蕾,留1個側蕾開花,則花期可延後數日。

  ***6***立支柱:芍藥花梗較軟,除少數株型矮壯,和單瓣型、荷花型和金蕊型等花瓣數較少的品種外,多數品種開花時花頭側垂,甚至整個植株側伏,為保持良好的觀賞效果,在花蕾透色後,要設立支柱往,使花梗直伸,花頭挺立,花姿優美,常用兩種支柱形式:其一,單柱式,多用於花朵特大而莖較軟的品種,綁紮時,用細竹插人花莖背部土內,然後用塑料繩或麻繩呈“8”字形,將花莖上部距花頭6-8釐米處綁紮於支柱上,不可緊綁於花莖頂部,以免花頭僵硬,有失美觀。其二,竹圈式,用於一般品種,將鬆散的株叢用竹圈圍攏起來,這時圍攏起來的花莖間互相依扶而挺立,可根據株叢的大小,調節竹圈的大小,一般用兩層竹圈,下層小、上層大,每個竹圈用3或4根插在土中的小竹杆綁紮固定。以上兩種形式可根據情況配合使用。

  ***7***設定遮陽防雨棚:芍藥花期適逢炎熱多雨季節,在花期可設定遮陽防雨棚,遮去強、降低溼度、免受雨水侵襲,以提高觀賞效果和延長觀賞期。棚高2.5米,上覆遮陽網和塑料薄膜。設棚可延長花期8--10天。

  ***8***剪除殘花:花後,除留種植株外,及時剪除殘花,以免徒耗營養。

  ***9***剪除地上部分、澆凍水、封土越冬:10月下旬以後,地上莖葉逐漸變黃枯乾。此時應剪除枯葉、掃除枯葉,集中深埋,避免病蟲害的再次傳播危害。然後,冬天土壤封凍前澆透水,施肥,堆土保墒、防寒越冬。

  芍藥花的盆栽種植要點

  播種:播種繁殖以種子成熟後採下即播種為宜,越遲播發芽率越低,幼苗生長緩慢,噴施新高脂膜,提高發芽率,還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發,苗體水分不蒸騰,隔絕病蟲害,縮短緩苗期,快速適應新環境,健康成長。

  扦插:扦插法可用根插或莖插,秋季分株時可收集斷根,切成5~10釐米一段,埋插在10~15釐米深的土中。莖插法在開花前兩週左右,取莖的中間部分由二節構成插穗,插溫床沙土中約一寸半探,要求遮蔭並經常澆水,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後既能髮根,並形成休眠芽。噴灑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

  分株法:分株期看生長情形為宜,將根株掘起,震落附土,用刀切開,使每個根叢具2~3芽,最好3~5芽,然後將分株根叢栽植在準備好的圃地。芍藥生長時間較長,難以管理,防治病蟲害的侵襲,噴灑針對***物加噴施新高脂膜,大大提高農藥和養肥的有效成分利用率,不怕太陽暴晒蒸發,能調節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

  芍藥花盆栽栽培方法

  芍藥適宜溫暖溼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髮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藥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藥花既可地栽,又可盆栽家養佈置陽臺,或作為切花進行瓶襁水養。芍藥不僅是名貴花卉,而且其根是卓有療效的中藥。古藥方中,本不分赤芍、白芍,人們在長期的醫藥實踐中,對芍藥藥用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將人工栽培的芍藥,選取肥大的根,入沸水煮熟、晒乾,如此所得的藥材叫白芍。它有養血平肝,斂陰收汗、緩中止痛作用。而將野生芍藥的根與栽培芍藥細瘦的根直接晒乾所得的藥材叫赤芍。它有瀉肝火、散惡血的作用。有入說,開白花的叫白芍,開紅花的叫赤芍,這是不對的。

  芍藥喜陽光,耐寒,好肥,夏季喜涼爽氣候。要求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忌鹽鹼土。盆養芍藥宜在秋季10月間進行,需帶泥團或泥塊。如分株的,其塊莖需帶芽眼,否則栽後不長枝葉、不開花。栽後覆土厚於塊莖3~4釐米,並施入基肥,盆土保持溼潤。

  盆栽用土可用培養土加入1/10的河沙拌和後上盆種植。

  盆栽芍藥宜放置於陽臺上陽光充足處,冬季也無須移人室內。盆土除施基肥外,還須在

  春季萌芽、孕蕾時及人秋生長芍芽時施追肥。

  生長期間特別是現營期和開花期不可缺水。側蕾出現後可予摘去,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開花美麗大。花凋謝後應及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花謝後半個月,即6月下旬進行肥,以及時補充芍藥開花期所消耗的養分,為芍藥進入第二個旺盛生長期準備物質條件,保證來年開花豔麗。霜後,平盆剪去枯萎的地上部分,適當澆水覆土。入冬起至早春的整個休眠期,土壤都應保持溼潤,不可太乾,但排水要暢通,忌積水,否則地下塊根易腐爛致死。越冬期間盆土不要過幹即可。

  盆栽芍藥l~2年換盆一次,於10月初進行。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不要分株。

  芍藥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一故芍藥春季不宜移植,通常於

  10月間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分株時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

  3~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廣口深盆中,覆土至芽頂上3—4釐米,保持盆土溼潤,分株栽植後在第二年即能開花。

>>>下一頁更多精彩“芍藥家庭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