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幫家長做家務的祕訣與方法

  很多的孩子都是在生活培訓班裡面學習很多能力的技能,其實如果孩子連自己動手做家務活的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可以學習到多好的能力了,那麼該怎麼引導孩子做家務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孩子幫家長做家務的祕訣,希望能幫到你。

  孩子幫家長做家務的祕訣

  1、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並提供選擇的權利

  迎合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他的工作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全家人可以一起享受親子時光。做家務前可以提供多個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任務要常變常新,而且要合理,比如讓男孩子做一些需要使力氣的活,女孩子則安排一些需要細心的工作。

  2、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把你的房間收拾好”這種大而全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摸不著頭腦。把任務拆分成數個步驟,比如把玩具裝進玩具箱,再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這樣更有助於理解。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溫和的提醒他直到他記住為止。

  3、提供合適的工具,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給孩子一把比他還高的掃帚,給他一個小小的掃帚用來把案板上的麵包屑清掃乾淨。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一點餘地。比如“我可以讓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一到,你就要去收拾書桌了”。

  4、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家長可以幫孩子把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每次完成一個步驟,就獎勵一顆小紅星。完成整件任務後,獎勵一件孩子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獎勵,不過最好不要用金錢和物質獎勵。可以讓他邀請要好的朋友來家裡,或者決定週末一家人去哪裡玩。

  孩子幫家長做家務的清單

  1歲以前的嬰兒: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進籃子裡等。

  2歲的幼兒:可以讓他擦桌子、練習洗自己用過的盤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間範圍內掃地、擦地板,或將同樣式、同顏色衣服疊好放在一起、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等等。

  3歲的寶寶:開始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可以訓練其將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清理自己吃完飯後的桌面等,這些對孩子來說都不是難事,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學習。

  4歲的寶寶:可以給家裡的植物澆水、在不打爛餐具的情況下協助大人擺放和清潔飯桌、在父母的注視下拿郵件和報紙、清洗並乾燥塑料碗碟、喂寵物、協助父母把各種不易打爛的餐具放進洗碗機。

  5-6歲的寶寶:可以料理大部分的個人衛生、整理和打掃自己的房間、協助父母疊好衣服並將衣服分類放置、負責倒垃圾、清洗和乾燥碗碟、擺放和清潔飯桌、放好各種雜物、整理自己的床鋪。

  讓孩子樂意做家務的方法

  一、給孩子建一個勞動賬戶。

  用家務換零花錢的辦法,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完全不可取,關鍵還是看家長怎麼引導。比如我上面說的一些朋友,基本上孩子必須做的事情***保持自己房間整潔***,就不給零花錢。而一些特殊專案,比如洗窗戶,或是家裡“公共場所”的清潔,便與零花錢掛鉤。

  另外,如Fran說的那樣,要想借家務換零錢的辦法來鼓勵勞動意識,最好不要讓孩子要錢的時候才找你要家務,而是設立一個賬戶,形成一定的延緩效應,這對於理財的訓練更好。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小孩可以立刻拿棉花糖,但是如果願意等上一會兒***比如十五分鐘***,實驗者會給更多的棉花糖,或是其他的獎勵。結果跟蹤研究發現,願意等待的孩子,日後無論成績還是其他方面的人生成效,都遠遠勝過當初不願意等待的孩子。建立賬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小孩的延緩滿足的習慣。

  二、善用正向鞏固和反向鞏固。

  有些家庭在行為和結果之間建立關聯,藉此鼓勵小孩從事家務活動。比如Leah說的做完了家務才可以去逛商場、游泳,Cherisse說的完成了家務才可以和朋友去玩,屬於行為主義說的正向鞏固。

  而Jon的做法是,孩子不完成某事,就take privileges away,所謂privilege,就是孩子享受的一些並非其權利的東西,比如玩遊戲等,如果孩子表現不好,那就沒收這些優待。這叫反向鞏固,也可以塑造孩子熱愛勞動的行為。

  三、做家務是“照顧家人”,而不是“差事負擔”。

  2015年,布朗大學的一份簡報中指出,美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大人,回到家裡感覺道的壓力負擔遠超過工作場所——家務的分擔,是很多成人的壓力源,也是很多矛盾的觸發點。目前,關於家務的一切,有著太多負面的內涵。簡報強調,我們得向家務尋找其正面內涵。家長的側重點,理應把家務勞動,向著“照顧家人”的方向去引導,而不僅僅視其為差事和負擔。換言之,讓孩子做家務,是讓其有意識地去照顧自己,也通過分擔家人的家務,關心、照顧他們。

  這是儘量去利用孩子人性優點來做事,強化他們內心激勵。按照這種思路,應該在孩子完成家務之後,感謝、鼓勵他們對父母、兄弟姐妹的關心和照料。“謝謝你幫媽媽完成了這事!”“你的地拖得好乾淨!”

  千萬不要在孩子完成某件事之後,吹毛求疵,說這不好那不好,這會形成一種精神懲罰,讓孩子認為不作為可能還簡單一些。另外一種內在激勵,是儘量一家人一起完成家務,甚至在做家務的時候開啟音樂,讓其變成非常快樂的家庭活動。

  現在孩子學習負擔都很重,再讓他們做家務,會不會增加其負擔呢?如果父母處理得當,適當的勞動,會讓孩子緊張的大腦得到調劑,做做家務出出汗,身體得到鍛鍊,是他們當下可以獲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