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電腦故障常用的十招

  在日常生活中,電腦的故障和維護是必不可免的,今天為大家介紹電腦故障的一般的處理方法,這些常用簡單小知識,幾乎沒有什麼電腦技術要求,所以掌握起來十分方便簡單,但掌握之後或多或少地能對大家使用電腦時帶來些許便利。不保證一定有效果,畢竟電腦故障也可能花樣百出。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最常用的電腦排除故障的方法,如果以下方法還是不可以,建議再仔細分析下別的原因,有的時候往往是自己的不仔細。

  第一:觀察法***這種方法是用的最多的,大家可以開啟機箱檢視內部是否有明顯的不正常的地方***

  觀察,是維修判斷過程中第一要法,它貫穿於整個維修過程中。觀察不僅要認真,而且要全面。要觀察的內容包括:

  1、 周圍的環境;

  2、 硬體環境。包括接插頭、座和槽等;

  3、 軟體環境;

  4、 使用者操作的習慣、過程。

  主要是觀察各硬體是否有燒壞的痕跡,或者硬體的連線是否插好,是否有鬆動等。

  第二:最小系統法

  最小系統是指,從維修判斷的角度能使電腦開機或執行的最基本的硬體和軟體環境。最小系統有兩種形式:

  硬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機板和CPU組成。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訊號線的連線,只有電源到主機板的電源連線。在判斷過程中是通過聲音來判斷這一核心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作。

  軟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機板、CPU、記憶體、顯示卡/顯示器、鍵盤和硬碟組成。這個最小系統主要用來判斷系統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啟動與執行。

  對於軟體最小環境,就軟體有以下幾點要說明:

  1、 硬碟中的軟體環境,保留著原先的軟體環境,只是在分析判斷時,根據需要進行隔離如解除安裝、遮蔽等***。保留原有的軟體環境,主要是用來分析判斷應用軟體方面的問題

  2、 硬碟中的軟體環境,只有一個基本的作業系統環境***可能是解除安裝掉所有應用,或是重新安裝一個乾淨的作業系統***,然後根據分析判斷的需要,載入需要的應用。需要使用一個乾淨的作業系統環境,是要判斷系統問題、軟體衝突或軟、硬體間的衝突問題。

  3、 在軟體最小系統下,可根據需要新增或更改適當的硬體。如:在判斷啟動故障時,由於硬碟不能啟動,想檢查一下能否從其它驅動器啟動。這時,可在軟體最小系統下加入一個軟碟機或乾脆用軟碟機替換硬碟,來檢查。又如:在判斷音視訊方面的故障時,應需要在軟體最小系統中加入音效卡;在判斷網路問題時,就應在軟體最小系統中加入網絡卡等。

  最小系統法,主要是要先判斷在最基本的軟、硬體環境中,系統是否可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即可判定最基本的軟、硬體硬體有故障,從而起到故障隔離的作用。

  最小系統法與逐步新增法結合,能較快速地定位發生在其它板軟體的故障,提高維修效率。

  第三、隔離法

  隔離法是將可能防礙故障判斷的硬體或軟體遮蔽起來的一種判斷方法。它也可用來將懷疑相互衝突的硬體、軟體隔離開以判斷故障是否發生變化的一種方法。

  上提到的軟硬體遮蔽,對於軟體來說,即是停止其執行,或者是解除安裝:對於硬體來說,是在裝置管理器中,禁用、解除安裝其驅動,或乾脆將硬體從系統中去除。

  第四、逐步新增/去除法 ***運用逐步新增/去除法能比較迅速地找到問題癥結***

  逐步新增法,以最小系統為基礎,每次只向系統新增一個硬體/裝置或軟體,來檢查故障現象是否消失或發生變化,以此來判斷並定位故障部位。

  逐步去除法,正好與逐步新增法的操作相反。

  逐步新增/去除法一般要與替換法配合,才能較為準確地定位故障部位。

  相關知識:簡單的說下記憶體故障會引起哪些電腦故障

  第五、替換法 ***用好的硬體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硬體***這個最方便,但必須有2臺電腦放可。

  替換法是用好的硬體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硬體,以判斷故障現象是否消失的一種維修方法。好的硬體可以是同型號的,也可能是不同型號的。替換的順序一般為:

  1、 根據故障的現象或第二部分中的故障類別,來考慮需要進行替換的硬體或裝置;

  2、 按先簡單後複雜的順序進行替換。如:先記憶體、CPU,後主板,又如要判斷列印故障時,可先考慮列印驅動是否有問題,再考慮列印電纜是否有故障,最後考慮印表機或並口是否有故障等;

  3、 最先傷心查與懷疑有故障的硬體相連線的連線線、訊號線等,之後是替換懷疑有故障的硬體,再後是替換供電硬體,最後是與之相關的其它硬體。

  4、 從硬體的故障率高低來考慮最先替換的硬體。故障率高的硬體先進行替換。

  第六、比較法

  比較法與替換法類似,即用好的硬體與懷疑有故障的硬體進行外觀、配置、執行現象等方面的比較,也可在兩臺電腦間進行比較,以判斷故障電腦在環境設定,硬體配置方面的不同,從而找出故障部位。

  第七、升降溫法

  在診斷電腦故障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用到升/降溫法,只是升降溫法由於工具的限制,其使用與維修是不同的。在我們需要給電腦升溫時,可設法降低電腦的通風能力,通過電腦自身的發熱來升溫;兒降溫的方法有:

  1***一般選擇環境溫度較低的時段,如一清早或較晚的時間;

  2***使電腦停機12~24小時以上等方法實現;

  3***用電風扇對著故障機吹,以加快降溫速度。

  第八、敲打法

  敲打法一般用在懷疑電腦中的某硬體有接觸不良的故障時,通過振動、適當的扭曲,甚或用橡膠錘敲打硬體或裝置的特定硬體來使故障復現,從而判斷故障硬體的一種維修方法。

  第九、對電腦產品進行清潔的建議

  有些電腦故障,往往是由於機器內灰塵較多引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維修過程中,注意觀察故障機內、外部是否有較多的灰塵,如果是,應該先進行除塵,再進行後續的判斷維修。在進行除塵操作中,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別注意:

  電腦的風扇非常容易沾染灰塵,得注意清潔

  1、 注意風道的清潔

  2、 注意風扇的清潔

  風扇的清潔過程中,最好在清除其灰塵後,能在風扇軸處,點一點兒鐘錶油,加強潤滑。

  3、 注意接插頭、座、槽、板卡金手指部分的清潔

  金手指的清潔,可以用橡皮擦拭金手指部分,或用酒精棉擦拭也可以。

  插頭、座、槽的金屬引腳上的氧化現象的去除: 一是用酒精擦拭,一是用金屬片***如小一字改錐***在金屬引腳上輕輕刮擦。

  4、 注意大規模積體電路、元器件等引腳處的清潔

  清潔時,應用小毛刷或吸塵器等除掉灰塵,同時要觀察引腳有無虛焊和潮溼的現象,元器件是否有變形、變色或漏液現象。

  5、 注意使用的清潔工具

  清潔用的工具,首先是防靜電的。如清潔用的小毛刷,應使用天然材料製成的毛刷,禁用塑料毛刷。其次是如使用金屬工具進行清潔時,必須切斷電源,且對金屬工具進行洩放靜電的處理。

  用於清潔的工具包括:小毛刷、皮老虎、吸塵器、抹布、酒精***不可用來擦拭機箱、顯示器等的塑料外殼***。

  6、 對於比較潮溼的情況,應想辦法使其乾燥後再使用。可用的工具如電風扇、電吹風等,也可讓其自然風乾。

  第十、關於軟體設定的幾個方法和建議

  1、 作業系統方面

  主要的調整內容是作業系統的啟動檔案、系統配置引數、元件檔案、病毒等。

  修復作業系統啟動檔案:

  1*** 對於早期的Windows系統,可用SYS命令來修復***要保證MSDOS.SYS的大小在1KB以上***,但要求,在修復之前應保證分割槽引數是正確的。這可使用諸如DiskMap之類的軟體實現;

  2*** 對於Windows XP系統,有兩種方法--修復啟動檔案,使用fixboot命令;修復主引導記錄,使用fixmbr命令。

  調整作業系統配置檔案:

  A. 對於早期的windows系統,可用的工具很多,如:Msconfig命令、系統檔案檢查器、登錄檔備份和恢復命令***scanreg.exe,它要求在DOS環境下執行。另外如果要用scanreg.exe恢復登錄檔,最好使用所列出的恢復選單中的第二個備份檔案***等;

  B. 對於Windows XP系統,可用的工具主要是Msconfig命令;

  C. 調整電源管理和有關的服務,可以使用的命令是,要執行文字框中輸入gpedit.msc來進行;

  D. 所有作業系統的除錯,都可通過控制面板、裝置管理器、計算機管理器來進行系統的除錯。

  元件檔案***包括.DLL、.VXD等***的修復:

  A. 通過新增刪除程式來重新安裝;

  B. 通過從.CAB檔案中提取安裝;

  C. 可用系統檔案檢查器***sfc.exe命令***來修復有錯誤的檔案;

  D. 從好的機器上拷貝覆蓋。

  檢查系統中的病毒:

  建議使用命令列方式下的病毒查殺軟體,並能直接訪問諸如NTFS分割槽。

  2、 裝置驅動安裝與配置方面

  主要調整裝置驅動程式是否與裝置匹配、版本是否合適、相應的裝置在驅動程式的作用下能否正常響應。

  A. 最好先由作業系統自動識別***特別要求的除外,如一些有特別要求的顯示卡驅動、音效卡驅動、非即插即用裝置的驅動等***,而後考慮強行安裝。這樣有利於判斷裝置的好壞;

  B. 如果有作業系統自帶的驅動,則先使用,仍不能正常或不能滿足應用需要,則使用裝置自帶的驅動;

  C. 更換裝置,應先解除安裝驅動再更換。解除安裝驅動,可從裝置管理器中解除安裝;再從安全模式下解除安裝;進而在INF目錄中刪除;最後通過登錄檔解除安裝;

  D. 更新驅動時,如直接升級有問題,須先解除安裝再更新。

  3、 磁碟狀況方面

  檢查磁碟上的分割槽是否能訪問、介質是否有損壞、儲存在其上的檔案是否完整等。

  可用的調整工具:

  A. DiskMap,方便地找回正確的分割槽;

  B. Fdisk及Fdisk /MDR,檢查分割槽是否正確及使主引導記錄恢復到原始狀態;

  C. 當硬碟容量大於64GB時,如果要重新分割槽或檢視分割槽,要求使用隨機附帶的磁碟分割槽軟盤中的Fdisk命令。這個命令可用windows Me下的Fdisk命令來代替;

  D. format、Scandisk、廠商提供的磁碟檢測程式,檢查磁碟介質是否有壞道;

  E. 檔案不完整時,要求對不完整的檔案先進行改名,再用在作業系統方面中所述的方法重建。

  4、 應用軟體方面

  如應用軟體是否與作業系統或其它應用有相容性的問題、使用與配置是否與說明手冊中所述的相符、應用軟體的相關程式、資料等是否完整5、 BIOS設定方面。

  1*** 在必要時應先恢復到最優狀態。建議:在維修時先把BIOS恢復到最優狀態***一般是出廠時的狀態***,然後根據應用的需要,逐步設定到合適值。

  2*** BIOS重新整理不一定要重新整理到最新版,有時應考慮降低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