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自然災害應對措施

  發生自然災害時學校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只要學校對這些常見常見自然災害有足夠的認識,在學校硬體建設上有所考慮,並對師生進行了防災減災知識教育,如此自然災害事故後能夠將損失程度降低到最小。下面讓小編給大家介紹,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1、雷電災害與防範

  雷電大自然中靜電放電過程,是雷雲接近大地時,產生雲和雲之間以及雲和大地之間放電,迸發光和聲的現象。雷電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它實質上是天空中雷暴雲中的火花放電 ,放電時產生的光是閃電,閃電使空氣受熱迅速膨脹而發出的巨大聲響是雷電,雷電天空已遭受雷擊,致人受傷甚至死亡。

  ***1***最好就近進入避雷裝置良好的建築物內,這是最安全的。千萬不要進入莊稼地的小棚房,小草棚,因為在那裡避雷雨很容易遭受雷擊。

  ***2***要遠離高煙囪、鐵塔、電線杆和大樹等物體,千萬不要站在大樹下避雨,否則是很危險的。

  ***3***打雷下雨時,注意不要打金屬骨架雨傘,或者扛舉長形物體。

  ***4***不要或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不宜停留在鐵柵欄、金屬晒衣繩、架空金屬體以及鐵軌附近。切勿站立於山頂、樓頂上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不宜進入和靠近無防雷設施的建築物、車庫、車棚、臨時棚屋、崗亭等低矮建築。

  ***5***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或活動。不宜停留在游泳池、湖泊、海濱、水田等地和小船上。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鋤頭、鐵鍬、羽毛球拍、釣魚杆等扛在肩上。

  ***6***當感覺到身體有電荷時,如頭髮豎起,或者面板有顯著顫動感時,要明白自己可能就要受到電擊,應立刻倒在地上,等雷電過後,呼叫別人救護。

  ***7***雷雨天氣應該留在室內,關好門窗;在野外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內時,要將手錶、眼鏡等金屬物品摘掉,千萬不要在離電源、大樹和電杆較近的地方避雨。

  ***8***儘量降低身體的高度,以減少直接雷擊的危險,雙腳要儘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野外最好的防護場所是洞穴、溝渠、峽谷或高大樹叢下面的林間空地;

  ***9***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不要靠近開啟的門窗、金屬管道。要拔掉電器用具插頭,關上電器和天然氣開關。切忌使用電吹風等。不宜使用水龍頭。

  2、地震災害與防範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災害現象。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平均每天13700多次,被人們稱為群災之首。

  ***1***學校防震措施

  教師應經常在課堂宣傳防震常識,並教會學生避難事宜,舉行防震演習。

  a、教師的照明燈具應加以固定。

  b、地震時避於桌下,背向窗戶,並用書包保護頭部。

  c、地震時切記慌亂衝出教室,並避免慌張的上下樓梯。

  d、地震時如在室外,應遠離建築物。

  ***2***地震來臨前的徵兆

  a、動物異常:狗狂叫不止,雞、鴨、豬不進窩圈,大量的老鼠白天出洞,不畏追趕。

  b、地下水發生異常: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c、大氣異常:地震前,往往會出現多種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怪風、暴雨、大旱、大澇等等。

  ***3***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

  a、如果在樓房裡,突然發生地震,不要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也可以躲在桌、床等傢俱下面,以及內側的牆角,並且注意保護頭部。

  b、如果住在平房裡,突然發生地震,要迅速鑽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子、枕頭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在儘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在走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c、如果在上課時發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靠門的同學可以迅速的跑到門外,中間的及後排的同學可以儘快的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護住頭部。

  d、如果已經離開房間,千萬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東西。

  e、如果在大街上,絕對不能跑進建築物中避險,也不要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等危險的地方停留。

  f、如果地震後被埋在建築物中,應該做到的是:

  ☆儘量把雙手從壓埋物中抽出來,挪開臉前胸前的雜物,清除口鼻旁邊的塵土,露出頭部保持呼吸通暢。

  ☆避開身體上方的危險物。

  ☆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是在被埋壓。

  ☆不要隨便動用室內的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利用一切可用的東西,如敲擊物體等待救援,不要盲目的亂喊,保持體力。

  3、暴雪、冰雹災害與防範

  暴雪、冰雹比較常見,雖然不一定會形成災害,但也應該注意保護自己。

  ***1***暴雪天需注意新增衣服,注意保暖,要減少室外活動,避免凍傷。

  ***2***下冰雹時,應在室內躲避,如在室外,應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護好頭部,並儘快轉移到室內避免砸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