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災應該如何逃生

  火災是各種災害中發生最頻繁且極具毀滅性的災害之一。那麼,你知道遇到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遇到森林火災逃生方法,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遇到森林火災逃生方法

  應急要點

  ●發現森林火災應及時報警,準確報告起火方位、火場面積以及燃燒的植被種類。

  ●發現自己處在森林火場中,要保持頭腦清醒,並迅速向安全地帶轉移。選擇火已經燒過或雜草稀疏、地勢平坦的地段轉移;穿越火線時要用衣服矇住頭部,快速逆風衝越火線。切忌順風在火線前方逃跑。

  專家提示

  ●發現火災肇事者,應及時向森林公共安全專家機關報告,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控制、抓獲嫌疑人。

  ●《北京市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條例》規定: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為本市森林防火期,其中3月15日至4月15日為森林防火戒嚴期。在此期間,不得進入林區吸菸、燒烤、上墳燒紙、點燃篝火、燃放鞭炮等。

  森林火災的規律性

  森林火災的發生、蔓延和火災的強度,都有其規律性。

  發生規律 火災的發生除上述3個條件外,還與天氣有關。如高溫、連續乾旱、大風等***有密切關係。熱帶雨林中常年降雨,林內溼度大,植物終年生長,體內含水量大,一般不易發生火災。但其他森林不論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都有可能發生火災。一般具有下述變化規律:①年週期性變化。降水多的溼潤年一般不易發生火災。森林火災多發生在降水少的乾旱年,由於乾旱年和溼潤年的交替更迭,森林火災就有年週期性的變化。②季節性變化。凡一年內乾季和溼季分明的地區,森林火災往往發生在乾季。這時雨量和植物體內含水量都少,地被物乾燥,容易發生火災,稱為火災季節***防火期***。中國南方森林火災多發生在冬、春季,北方多發生在春、秋季。③日變化。在一天內,太陽輻射熱的強度不一,中午氣溫高,相對溼度小,風大,發生森林火災的次數多;早晚氣溫低,相對溼度大,風小,發生森林火災的次數少。

  此外,森林火災還和可燃物的性質有關:細小的乾枯雜草和枯枝落葉等是最易燃燒的危險引火物,乾燥和死的可燃物較潮溼或活的可燃物易燃,含大量樹脂的針葉樹和樟樹、桉樹等闊葉樹較一般闊葉樹易燃。鬱閉度大的林分林內潮溼,不易發生火災;反之,則易發生。森林火災和地形因子也有關係,如陽坡日照強,林地溫度高,林內可燃物易乾燥,陡坡雨水易流失,土壤水分少,都易發生火災。

  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的溫度緩慢上升,蒸發大量水蒸汽,伴隨產生大量煙霧,部分可燃性氣體揮發,可燃物呈現收縮和乾燥,處於燃燒前的狀態。②氣體燃燒階段。隨著可燃物的溫度急驟增加,可燃性氣體被點燃,發出黃紅色火焰,併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汽。③木炭燃燒階段。木炭燃燒即表面碳粒子燃燒,看不到火焰,只有炭火,最後產生灰分而熄滅。

  蔓延規律 火災的蔓延主要與熱對流、熱輻射和熱傳導等3種熱傳播形式有關。熱對流是由於熱空氣上升,周圍冷空氣補充而在燃燒區上方形成對流煙柱。可集聚燃燒的熱量近3/4。它在強風的作用下,往往是使地表火轉為樹冠火的主要原因。熱輻射是地表火蔓延的主要傳熱方式。它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直線傳播,其傳熱與熱源中心平方距離成反比。熱傳導是可燃物內部的傳熱方式,其傳熱快慢決定於可燃物導熱係數的大小,是地下火蔓延的主要原因。火的蔓延速度和風速的平方成正比,在山地條件下,由下向上蔓延快,火勢強,稱衝火;由山上向下蔓延慢,火勢弱,稱坐火。蔓延速度最快、火勢最強的部分為火頭;蔓延速度最慢與火頭方向相反的部分為火尾;介於火頭與火尾兩側的部分為火翼。接近火頭部分的火翼蔓延較快,而接近火尾的火翼部分蔓延較慢。在平坦地,無風時火的初期蔓延形狀為圓形或近似圓形;大風時則為長橢圓形,其長軸與主風方向平行;在主風方向不定時***30°~40°變化***常呈扇形。在山崗地形蔓延時,火向兩個山脊蔓延較快,而在溝谷中蔓延較慢,常呈凹形或雞爪形。

  火災強度 火災強度不一,高強度的火具有上升對流煙柱和渦流,能攜帶著火物傳播到火頭前的遠方,產生新的火點和火場,稱為飛火,危害極大,是森林大火災和特大火災的特徵,很難撲救。低強度的火,沒有對流煙柱,火焰小,平面發展,人能靠近撲打。林火強度用火烽前單位長度所釋放的功率來表示***千瓦/米***。一般採用美國物理學家 G.M.拜拉姆的公式來計算,即I=0.007HWR,式中I為火線強度***千瓦/米***;H為熱值***焦/克***;W為有效可燃物量***噸/公頃***;R為蔓延速度***米/分***。

  影響林火蔓延和強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可燃物的種類、數量和含水率,地形變化和立地條件的乾溼程度以及風速的大小等。

  火情種類

  一般分為地表火、林冠火和地下火3種。

  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燒燬地被物,為害幼樹、灌木、下木,燒傷大樹幹基部和露出地面的樹根等。一般溫度在400℃左右,煙為淺灰色,約佔森林火災的94%。按其蔓延速度和為害性質又分為兩類:急進地表火蔓延快,通常每小時達幾百米至千餘多米,燃燒不均勻,常留下未燒地塊,為害較輕,火燒跡地呈長橢圓形或順風伸展呈三角形;穩進地表火,蔓延慢,一般每小時僅幾十米,燒燬所有地被物,喬灌木低層枝條也被燒傷,燃燒時間長,溫度高,為害嚴重,火燒跡地呈橢圓形。

  樹冠火:火沿樹冠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強風的作用下引起。破壞性大,能燒燬針葉、樹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溫度在900℃,煙柱可高達幾千米,常發生飛火,煙為暗灰色,不易撲救,約佔森林火災的5%,多發生在長期乾旱的針葉林內,一般闊葉林內不大發生。按其蔓延速度和為害程度又分為兩類。急進樹冠火又稱狂燃火,蔓延速度快,火焰跳躍前進,順風每小時可達8~25公里,樹冠火常將地表火遠遠拋在後面,形成上下兩股火,火燒跡地呈長橢圓形。穩進樹冠火又稱遍燃火,蔓延速度慢,順風每小時為5~8公里,樹冠火與地表火,上下齊頭並進,林內大部分可燃物都被燒掉,是森林火災中為害最嚴重的一種。火燒跡地為橢圓形。

  地下火:又稱泥炭火或腐殖質火。火在林地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中燃燒,地表看不見火焰,只見煙霧,蔓延速度緩慢,每小時僅4~5米,持續時間長,能持續幾天、幾個月或更長,可一直燒到礦物質層或地下水層。破壞性大,能燒掉土壤中所有的泥炭、腐殖質和樹根等,不易撲滅。火燒後林地往往出現成片倒木。約佔森林火災的 1%。火燒跡地呈環形。多發生在特別乾旱的針葉林地內。

  世界上95%的森林火災屬於中度和弱度,較易控制和撲救,約有5%的森林大火和特大火災很難控制和撲救,為世界各國森林經營中急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樹幹火:分別利用樹幹燻黑高度及其轉換後的火強度與蟲害發生數量進行一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表明二者與蟲害發生數量間的線性關係比較顯著,火強度與蟲害發生數量的線性關係更顯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