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避險工具成家庭負擔

  買保險成為新生活方式

  李險峰認為,理財的前提是要規避風險,只有在你人身、財產能夠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才能談到增值問題,所以保險是在理財時首要考慮的問題。

  “有四成多的市民欲首次買保險——瀟湘晨報前不久推出的理財調查充分反映出人們對保險產品的強烈需求。”作為湖南保險行業的資深專家,李險峰表示,對本報“理財改變生活”活動的金融保險理財調查一直予以關注,甚至專門影印了刊有調查結果分析的報紙,以發給保險營銷人員研讀。

  “你們的保險理財調查結果其中一點和我們所體會的不謀而合,那就是人們的保險理財意識在提高,並越來越重視保險在家庭生活中的風險防範作用,現在人們對保險的態度已經從‘該不該買’過渡到‘該怎麼買’的階段。”他建議說,由於保險產品的專業特點,保險條款的通俗化過程尚不能完全實現真正的“通俗”,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很有必要了解一定的保險知識。

  按需購買別負擔太重

  “壽險產品的諸項功能中,核心是保障,兼有投資和儲蓄功能。”李險峰表示,根據權威機構民意調查,國內老百姓對壽險產品功能的需求是儲蓄>醫療>投資。然而在現實中,大部分人對自己所購買的壽險產品的各項功能缺乏完整的瞭解,有些人甚至買保險就只看其收益率。

  投保品種太多、金額太大,就會本末倒置,讓本該承擔防範家庭財務風險工具的保險成為家庭的負擔;投保品種不全、金額太小,又起不到分散風險的作用。他認為,和住房、汽車不同的是,保險並不是以“銀貨兩訖”方式交易的商品,購買保險後也許要過很多年才能看到當初保單顯示出的“功效”,或發生風險時才能體現出保險的強大功用。這意味著按需打造自己的保單顯得更為重要。

  “保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實際上仍是風險保障。”一般來說,高返還型的產品保障程度相對較低,而低返還型產品的保障程度較高。站在理財和消費的角度,市民應該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選擇保險產品。

  合理規劃才能真正保險

  “在所有購買過保險的客戶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投保的保障金額很低。由於把保險當作了儲蓄和投資,在風險真正來臨的時候,保障的作用顯得微乎其微。”李險峰坦言,一直以來人們對保險本身保障意義不完全瞭解與目前的壽險體制也有直接關係。一方面,長期以來保險公司屈服於保費規模和利潤的壓力,另一方面,壽險代理人屈服於業務指標的壓力,只注重開採客戶、開發新保單,卻忽視了培養客戶的保險意識,從保障需求出發來引導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