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分析

  股票市場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重要部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想必市場現狀是很好的一個過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了市場現狀。

  中國股票市場現狀分析

  中國股市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我們有必要對中國股市現狀好好分析一下。目前,已經形成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特色道路。雖然,中國股市現狀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反,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我們應該認真分析中國股票市場現狀,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一、中國股市現狀:股市功能導向存在誤差

  目前,中國股票市場參與者的投資理念存在問題,投資者往往不會考慮長期價值投資,只採取短線投資行為。股市參與者對股市的未來預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關係,而是主要看參與者在訊息市中的資訊捕捉能力,這使得股票市場的投資能力弱化,出現投機行為過度的現象。另外,中國股票市場的融資能力不強,融資手段也較為單一。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進入到股市十有八九是賠錢的,群眾對股市明顯缺乏信心。

  二、中國股市現狀:“政策市”和“圈錢”

  中國股市現狀用“政策市”和“圈錢”來形容並不過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為股市始終跟著政府的發展思路而不斷變化,並不符合市場規律,與西方較為成熟的股市相比差異明顯。另外,企業通過上市“圈錢”的行為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年來類似“銀廣夏”等事件對股民信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這種行為也傷害了眾多的中小股民。

  三、中國股市現狀:制度裝置繼續加強

  8月16日的“光大證券烏龍事件”就是股市制度裝置繼續加強的一個最好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股票市場的內部環境急需改善,相關制度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因為依靠法律制度保護股票市場的發展才是正路,行政干預過多隻會影響股市的自我發展和完善。

  四、中國股市現狀:IPO問題不得不說

  最近的幾年,中國IPO市場一直佔據全球首位。這導致在市場增量資金不足的背景下,A股市場面臨著較大的供求壓力。2012年以來,在市場環境不佳等因素的作用下,整個市場的融資節奏明顯慢於去年。同處變幻不定的國際經濟形勢,A股市場位居全球股市跌幅榜的前列,與中國股市自身發展中的先天不足不無關係。

  另外,市場分析人士對中國股市現狀的看法是,以6124點為代表的2007年的高點實際上是過去20年以投資驅動增長模式宣告結束的一個標誌,2008年底至2009年8月初的小牛市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迴光返照”的體現,而2009年8月以來市場不斷回落,則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掙扎與新的經濟增長點模糊的集中體現,市場持續回落更多地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變化趨勢的憂慮。

  “中國股市現狀”:綜上所述,,中國股市的現狀是A股市場持續走弱,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我們要對中國股市有信心,同時對中國股票市場現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股市的不足和問題,進而找到改進和完善的辦法。只有進一步完善股市投融資功能,強化收入分配功能,並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才能增強股市的吸引力。

  中國股票市場的特點

  1.我國股市正處於調整階段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 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隻,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 地股,如上海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 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 至1996年的五年間 ,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充套件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 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 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係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 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由於股價在開始兩年漲幅過度,伴隨著股票的擴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價達到歷史性的高度 後,股價就停步不前,滬深股市就進入艱難的調整階段。1993年滬深股市收盤指數分別為833 點和238點,1994年收盤指數分別為647點和140點,1995年的收盤指數分別為555點和113點。 根據國外股票指數的上漲速度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股市這種調整估計還要相當時日。如國 家不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上證綜合指數若要在1000點站穩,大概還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

  2.供不應求

  我國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資金額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現出明顯的股票供不應 求局面。據初步統計,到1996年10月底,滬深股市登記在冊的股民約有1800萬,而同期滬深股 市的流通股規模約為300億股,平均每個股民擁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據初步估算,我國上 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稅後利潤不到0.30元,平攤下來,股民人均收益最多隻有500元,按人均 入市資金20000元計算,股票投資的收益率***不計交易稅、費***只有2.5%,只相當於活期儲蓄 利率。而由於股民在股市中頻繁交易,其上繳手續費及交易稅之總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稅後利潤 之和還要多。

  3.股市交投過旺

  由於我國股民投機性較強,其入市的動機主要是以搏差價為主,所以許多股民以炒股票為業 。股市稍有風吹草動,便買進殺出,追漲殺跌之風盛行,股市的交投極其活躍。如國外一般成 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換手率不到40%,而我國股市的年均換手率卻超過600%,是國外成熟股市的 15倍。

  股市交投過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漲暴跌,如美國紐約股市從開辦到現在的200年間,日漲跌 幅度超過3%的只有10次,而滬深股市漲跌幅超過3%的時間卻要佔整個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 過旺的第二個後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滬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達1 .3萬億元,股民上繳的交易稅、手續費近200億,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估計只有 近100億。收入與支出相比,支出多100億,這樣就使整個股民稱為虧損一族。

  4.股市尚待規範

  我國股市是由地方股市發展起來的,且中央政府對股市的監管從1992年下半年才開始,股市 的運作還尚待規範。從巨集觀管理方面來講,其一是對股市的規律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具體表現 在相關的政策缺乏科學性和連續性,如股市擴容及上市指標的控制仍沿用額度控制的方法。其 二是對股市的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如國家股、法人股並軌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實施計劃。 其三是對股市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如對資訊披露的監管、對制止機構大戶聯手操縱股市等問 題力度明顯不夠。

  從證交所方面來講,雖然滬深股市已稱為全國性的股市,但證交所仍歸口地方管理,且證券 交易稅的一半歸地方財政,證交所的地方利益傾向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交易所都將成交 量的大小作為工作目標***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稅***,所以對有利於活躍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規 範行為的制止明顯不力。

  從券商方面來講,其一方面在自營業務中利用資金實力對股價進行操縱,以從中漁利;另外 為配合新股的順利發行,往往採用認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價,引股民上鉤。

  上市公司方面,為了新股的發行或配股的順利完成,在資訊披露方面一般是報喜不報憂,隱 瞞一些重要的不利資訊,且經常高估利潤指標。而一旦股票上市發行成功,則發表宣告更改盈 利預測或發表所謂的道歉宣告來掩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