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機制的作用

 熔斷機制對於股指期貨[7] ,乃至整個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都是非常有效的。事實上,自從1988年美國股市引入熔斷機制之後,已經有18年沒有發生股災,其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熔斷制度對於股指期貨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股指期貨市場的交易風險提供預警作用,有效防止了風險的突發性和風險發生的嚴重性。從我國股指期貨熔斷機制的設計來看,在市場波動達到 10%的漲跌停板之前,引入了一個6%的熔斷點,即股指期貨的指數點升跌幅達到6%,即在此後的10分鐘交易裡指數報價不能超出熔斷點之外,這不僅給股指期貨的交易者提出了一種警示,也為期貨交易的各級風險管理提出了一種警示。這時,包括對期貨股指期貨的交易者、代理會員、結算會員和交易所都有一種強烈的提示,使他們都意識到後面的交易將是一種什麼狀態,並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從而使交易風險不會在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

  2、有利於消除陳舊價格導致期貨市場流動性下降。在出現股指期貨異常波動的單邊行情中,由於大量的買盤***或賣盤***的堵塞會延遲行情的正常顯示,從而產生陳舊性價格,這時人們所看到的價格實際上是上一個時刻的價格,按此價格申報交易必不能成交;不成交指令不斷地大量進入交易系統將造成更嚴重的交易堵塞,使資料的顯示更加滯後。有了10分鐘的熔斷期,可以消除交易系統的指令堵塞現象,消除陳舊性價格,保證交易的暢通。

  3、為控制交易風險贏得思考時間和操作時間。由於在市場波動達到6%的熔斷點時,會有10分鐘的熔斷點內交易,這足以讓交易者有充裕的時間考慮風險管理的辦法和在恢復交易之後將體現自己操作意願的交易指令下達到交易所內供計算主機撮合成交。

  4、為逐步化解交易風險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當異常波動的極端行情出現時,沒有熔斷機制的市場會橫衝直撞,通常情況下需要數月甚至一年的波幅在頃刻之間完成,這會打作錯方向的交易者一個觸手不及,一倍甚至數倍於交易保證金的賬戶被迅速打穿,這將增加結算難度和帶來數不清的糾紛。

  在這種情況下,採取停市的辦法也不能奏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期交所在世界性股災之後的1987年10月20日宣佈停市四天,以減少股災損失,但此舉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累積的市場風險如潰堤之水氾濫成災,開市之後香港的恆生指數又下跌了33%,多數會員因保證金穿倉而無法履約,違約事件頻頻發生,交易所幾乎破產。

  當股指期貨交易引入熔斷機制之後,就能做到分階段逐步化解交易風險,而不至於一步到位、措手不及。

  日本地震發生後的“餘波”迅速擴散到期貨市場上。由於日本橡膠期貨的多個近月合約在開盤後暴跌並觸及跌停板,日膠期貨交易甚至出現一度停盤的情況。[8]

  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昨日上午釋出公告稱,由於受到地震因素的干擾,該交易所決定在橡膠交易中啟動熔斷機制,規定橡膠品種的價格變動幅度較上一交易日結算價不超過30日元。昨日下午,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再次釋出公告表示,擴大橡膠期貨交易的漲跌幅限額。截至昨日,日本橡膠期貨的主力合約暴跌58.4日元至343日元。

  渤海期貨分析師任偉表示,由於日本多家汽車生產廠商都位於日本東海岸,地震導致豐田、本田和日產等廠商損失嚴重。不論是從日本及全球經濟,還是從橡膠下游需求來看,日本地震都對橡膠走勢形成利空影響。雖然地震對日本經濟及天膠需求的實質影響還難以確定,但心理因素卻足以引導投機資金做空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