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國房地產政策

  房地產政策向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物件,而想要很好的瞭解房地產政策就要參考近幾年來房地產政策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中國近十年的房地產政策

  1、2003年,人民銀行出臺對“五大行業”限制投放信貸資金的政策,其中包含房地產行業,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規定對於個人購買高檔住房、兩套以上***含兩套***的按揭,要求各商業銀行調高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

  2、2004年3月,監察部、國土資源部共同下發檔案,要求從2004八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開競價出讓;2004年10月、2005年3月人民銀行在不到半年時間內連續兩次加息;

  4、2005年4月各銀行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對首付款比例、利率政策進行調整;2005年5月,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建設部日前聯合下發《關於加強房地產稅收管理的通知》,房屋轉讓開徵營業稅;2005年7月1日,商業銀行個人徵信系統開始聯網,個人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不再享受優惠利率,貸款成數同時降低;2005年7月,工行、民生開始在上海隊提前還款使用者收取違約金;審計署入住農行嚴查房貸;2005年9月,農業銀行總行下發《關於積極穩健發展二手房貸款業務的通知》,明確二手房貸款必須集中在個人住房貸款管理經驗豐富、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的經辦機構辦理;

  3、2006年4月28日,人民銀行將房貸利率在不到18個月的時間內第三次提高;2006年5月29日,九部委出臺“國十五條”,對營業稅徵收期限重新界定,購房客戶觀望的氣氛濃厚,在一定程度上一直業主報價大幅走高的情況。

  4、2006年上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央行全面上調各檔次貸款利率0.27個百分點;嚴格房地產開發信貸條件,對專案資本金比例達不到35%等貸款條件的房地產企業,商業銀行不得發放貸款;對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業銀行不得接受其作為貸款的抵押物;

  5、2007年,8項政策,5次加息,從金融層面打壓房地產;

  6、2008年央行百日內連續5次降息。在行業分析師看來,房地產行業可能是這一輪政策調整的最大受益者。一是央行的減息明顯降低房地產企業的財務成本,特別是對部分負債較高的房企;二是有助於減輕購房者負擔,間接提高市場購買力;三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銀行可支配資;金更多,使得企業貸款相對容易;

  7、2009年5月21日,為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增值稅收管理,規範土地增值稅清算工作,國家稅務總局制定《土地增值稅清算管理規程》;2009年5月25日,發改委提出今年將由財政部、稅務總局、發改委、建設部負責研究開徵物業稅;2009年10月,營業稅免徵優惠政策終止;

  8、2010年4月份,在國內各大城市房價狂飆的情形下,1月10日,國務院出臺"國十一條",嚴格二套房貸款管理,首付不得低於40%;4月2日,財政部下發通知稱,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共同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購房記錄的,該套房產的共同購買人均不適用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契稅優惠政策;

  9、2011年4月2日,財政部下發通知稱,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共同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購房記錄的,該套房產的共同購買人均不適用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契稅優惠政策;4月2日,財政部下發通知稱,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共同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購房記錄的,該套房產的共同購買人均不適用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契稅優惠政策;1月28日上海、重慶房產稅試點;

  10、2012年,住建部啟動的全國40個城市的個人住房資訊系統的建設工作將在年底前完成。該40個城市包括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城市,及一批大型的地級市;四大行首套房貸利率降到基準線;

  11、2013年3月出臺“國五條”及其細則,要求擴大房產稅試點;多個城市公積金貸款政策收緊。

  中國房地產市場可能的走勢

  政府通過出臺的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措施並實施後,對我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高溫有所控制,可預期效果並不明顯。大陸房地產市場的熱度雖有所改變,但由於一線城市的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依然促使房價穩漲;二線城市受調控措施影響房價雖有短期的緩和回落,出現瞭如溫州房市價齊跌的短期現象等等,但由於大巨集觀經濟發展速度拉動的群聚效應影響,該類城市在國家經濟整體格局中的經濟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後,市場向好的大趨勢將無法改變,房地產市場將依然持續回暖並升溫;三、四線城市房價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較大回落的情況,如鄂爾多斯等地出現較大跌幅,出現的呆賬、壞賬、信用危機、形象危機等等已經給當地政府和金融系統帶來的了相當大挑戰,如果全國大面積出現如此情況,那就有可能出現像美國2008年因房地產行業次貸危機失控引發金融危機直至全面經濟危機的情況。很顯然這是中國政府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政府一直以來提出房地產軟著陸。由此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不會有大的波動,因為市場不允許,政府更不允許。

  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趨勢

  1、城市之間房價差距將更大

  由於公共資源無法均衡配置,發展機遇更多地集中在首都、直轄市、省會城市和特區,城市發展中的“馬太效應”將日益明顯。

  過去5年裡,中國形成了三大三小6個人口增長中心,“三大”是北京、上海、深圳及其周邊城市;“三小”是鄭州、長沙和“廈門+泉州”。資金增量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成為明星城市。上述這些地方,其房價將獲得人和錢的雙重支撐。

  2、大城市房屋日益資產化

  一線城市,以及10個左右的強二線城市,其中心區的物業將日益資產化,而且投資人將全球化、全國化。中小城市,特別是人口流失城市,房屋將回歸居住、辦公、商業等原始屬性。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房子最令人痛苦的時代過去了。絕大多數城市的95後,他們的青春將不再受到住房的擠壓,這是房地產泡沫帶給我們的最大福利。

  3、小戶型將機械化

  20來平米的小公寓,將演變成一架精密的儀器,通過摺疊、開啟,創造出豐富的生活場景。開發商越來越像客機、遊輪的生產商。

  4、逆城市化很難出現

  未來10到20年流行城裡人到農村買地,建別墅?中國很難出現這種局面。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土地國家所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也讓農村生活不方便、不安全。

  5、大城市很難“去中心化”

  國家正在劃定大城市的邊界,防止無限制侵佔土地。加上公共資源不能均衡分配,所以去中心區難度極大。

  6、商鋪面臨價值重估

  傳統商業旺區的街鋪,可能是最危險的資產,因為單價太高。“一鋪養三代”越來越困難,“三代養一鋪”隨時會發生。

  7、寫字樓跟住宅價格將長期倒掛

  網路時代流行在家辦公、分散辦公、郊區辦公,寫字樓“剛需”不足。未來投資房地產還是要首選大城市中心區的住宅。當然,如果你希望現金流充裕,就要投資好的寫字樓。

  8、房產稅會出臺,但對市場影響不大

  房產稅是地方政府的稅源,將來肯定會因地制宜,但不會嚴厲。一線城市的房產稅率肯定會最高。整體而言,房產稅對房價影響不大。

  9、計劃生育政策將逐步調整,但對樓市影響不大

  全面放開二胎,已經沒有任何懸念,只是時間問題。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寬鬆的人口政策。這對樓市構成長期利好,但作用可能沒有想象的大,因為年輕人生育上積極性在下降。早晚有一天會有地方政府宣佈:多生一個孩子,獎勵半套房子。

  10、大城市房價呈不斷上漲趨勢

  中國的城市模式完全不同於美國。我們是摞起來的城市,密度高,人口高度集中。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有人口增量的城市,房價很難回落。加上人民幣貨幣供應量長期偏高,所以房價只能不斷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