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中電影演員和電視劇演員的地位情況是怎樣的

  無論任何行業,都存在一條“鄙視鏈”。下面小編為你解答娛樂圈中電影演員是否比電視劇演員的地位高,你看完就會明白了。

  拍電影的> 拍電視劇的

  從影視劇的淵源來說,電視劇本身就是電影的衍生產物,先有電影,才有電視劇。電視劇是在電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可以適應電視傳播的單元劇或者系列劇。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藝術上,電視劇都沒能實現完全地蛻變。

  可以說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也有一說是愛迪生***,卻不能說英國廣播電視公司發明了電視劇,即使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花言巧語的人》是由BBC製作並播出的。

  電影與電視劇的這種關係,決定著電影從業者比電視劇從業者更能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觀念,專業度更加飽和,科技含量也更高,這是一個總體的氛圍。

  其次,電影鏡頭與電視劇鏡頭不一樣。雖然電影與電視劇的攝影技術與拍攝介質都在不停地發生變化,但是無論二者怎麼變,電影鏡頭總是比電視劇鏡頭更為嚴苛與清晰,對演員的扮相與演技,要求也更高。

  一直有“電影臉”與“電視臉”之分,這樣的區分不是沒有意義。電視劇裡很漂亮或者很帥氣的演員,放到電影裡,有的成了普通人。電影裡很漂亮的或者很帥氣的演員,放到電視劇裡,依然成立。

  電影鏡頭對演員的長相挑剔,對演員的表情***哪怕微表情***、肢體動作、臺詞發音、情緒情感——簡而言之,演技——要求更是精準。電影演員普遍擁有比電視劇演員更強的鏡頭表現力、更精湛的演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許多香港TVB演員的進階之路是龍套→不知名配角→知名配角→男二號或者女二號→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電影配角→電影主角。這說明兩個問題:1,成為一部電影的主角是所有演員的夢想;2,電影演員站在演員“生物鏈”的上端。

  正是因為電影技術更為成熟與先進,更具有藝術性,電影演員也更專業,針對電影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獎項非常多。這些獎項大多具有極高的含金量,極強的行業影響力,演員以獲得它們為榮。反觀電視劇行業的世界性獎項,寥寥無幾,沒有最高榮譽加身,電視劇演員的身價自然比電影演員要低。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電影演員是“主動消費”,電視劇演員更多是“被動消費”。觀眾喜歡哪位電影演員,願意為哪位演員的表演買單,從這位演員主演的電影票房情況就可以看得出來。觀眾對於電影演員,存在一種“自願選擇”的關係。我喜歡你,我就樂意“消費”你的電影,你的電影票房,就是你的商業價值。

  電視劇演員不同。目前國內大多數電視劇都是免費的,而且劇集的採購與電視臺的關係更大,觀眾的喜好、演員的實力並不能完全從劇集的收視率中反映出來,這也是許多電視劇演員扛不起電影票房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電影演員的地位比電視劇演員的地位高,但是最近幾年,電影演員與電視劇演員之間的“單行道”似乎正在被打破。

  2000年,章子怡憑藉《我的父親母親》、《臥虎藏龍》走紅影壇,張紀中開出天價片酬,邀請她出演《笑傲江湖》中的“小師妹”一角。章子怡拿不定主意,去問張藝謀,張藝謀直接給否了,並告誡她不要拍電視劇。時過境遷,2018年,章子怡還是接下了首部電視劇《江山故人》。

  電視劇市場的欣欣向榮,給電影演員更多的機會,以往感覺拍電視劇是一件“掉價”的事兒,如今也成了“香餑餑”。從理Sir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好事。只有流動,才有活力,無論向哪裡“流”,受益的都是觀眾。或許再過幾年,比較電影演員和電視劇演員地位孰高孰低全都失去了意義,因為所有的演員,都是優秀的演員,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優秀的作品。

  香港娛樂圈演員地位情況

  在香港娛樂圈,電視劇演員確實比不上拍電影的演員身價高,一般拍電視劇的演員都是合約制,跟一般的打工仔沒什麼分別,就算象當年無線五虎將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等電視明星,都是月薪制,大約是當時香港中等收入,是按合約薪酬支付工資。所以當時劉德華以為保證質量而拒絕同時拍多於2套的電視劇,因此惹怒了無線電視臺的管理層,劉德華亦為此被無線雪藏了400多天。

  電影是按片酬制來計算薪酬,名氣越高,片酬議價能力就越大。所以多數在拍電視劇取得一定的名氣後,很多電視劇演員轉行拍電影。雖然電影片酬比拍電視劇高得多,但是電影行業收入極不穩定,如果拍了爛片出來,影響到個人口碑,就再沒有電影公司肯請拍戲。

  自從香港娛樂圈到國內發展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現在香比較有影響力的演員都不再籤長期合約,而是按每套電視劇來籤合約。這樣就可以在香港沒電視劇拍的時候到國內拍,而國內優秀的電視劇可以賣給多個電視臺播放。因此,名氣高的電視劇演員的薪酬也不斷攀升,有些甚至拍電視劇比電影的片酬還高。也吸引一些本來在電影行業有很大名氣的藝人拍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