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型演變過程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閃耀著古國文明的燦爛光輝。那麼是怎樣的,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書法字型欣賞

>

  書法字型圖片1

  書法字型圖片2

  書法字型圖片3

  書法字型圖片4

  書法字型圖片5

  

  在藝術領域,中國這一古老的學說至今仍有著超時間、超空間、超地域、超國度、超民族、超階層、超越一切層次間隔的奇妙的統攝作用。中國畫講究“ 形神兼備”,中國詩講究“情景交融”,中國音樂講究“情動於中,故形於聲”,中國書法作品講究“ 書者抒也”。中國人在藝術領域內的思維方式有人稱之為“ 形象思維”,其實在藝術領域內,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範圍內,人們的思維方式既有形象思維,又有邏輯思維。

  有人將這二者“ 兩次以上的重疊交織、相互滲透”,“反覆重疊”,認為是“超越三維空間,多維的、多層次的思維形式”,是“卦象思維”。"我以為將藝術領域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稱為“ 意象思維”更為確切。因為在藝術領域內,無象不含意,無意不借象。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在書法藝術的萌芽、成長、成熟的全過程中,在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中,在書法作品研究的多層次領域內,意象始終起著靈魂、統帥、總攝的微妙作用。這也就是我們討論書法作品意象這一論題的出發點。我們的漢字,其創造途徑有二:一是描寫形象;二是符號抽象。東漢許慎總結提出漢字的構造、創造的六種方式: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稱之為“六書”。其中象形、指事正是畫圖、符號兩個方面。《周易·繫辭·下》說:“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契,是用刀在木條上刻劃符號。成語中“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就是由鍥刻符號衍化而來。《周易·繫辭·下》:又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話揭示了漢字創造的全過程於漢字本身的意蘊。創造過程是:仰觀俯察***天、地、身、物、文與地之宜***"作八卦***符號、圖形***"通德、類情***成為人們能夠彼此瞭解和認識的感情、思維資訊的物化形式***。

  山東大汶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文中就有“太陽晒著,山上起了火”的意象文,古文字學 家唐蘭先生釋為“熱”。西安半坡村出土新石器時代刻鍥在陶器上的符號,據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釋正好有兩類:圖畫文字:,即矢; ,即、; 即上天垂象之示;即玉。抽象符號:,即五;,即七; ,即十; ,即二十。這兩類符號中,符號本身就是概括、抽象一類事物、各類事物的集合形態所創造的。它不像任何具體事物,但它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不像之象,就是意象。圖畫文字,也不是事物客觀形象的具體描繪,而是捕捉其最有特點的部分特徵加以簡筆勾畫而已。

  拋開細節去進行概括、抽象、誇張,這樣的思維過程就是意象思維,就是取本而舍末,取要旨舍細微的書法作品意象思維。至於甲骨文、金文中大量應用的,圖畫意味極濃的文字更是意象思維的物化形式。

  金文中的鳥形。取側面,線條勾勒,洗煉而準確,下有“且***祖***甲”二字。金文中的虎形。側勢,以凝重的線條準確、概括的按結構畫出虎的全形。後來大、小篆書的“ 虎”字就是甲文、金文中虎形的寫意簡化式。金文中的“ 卿”字。像二人擁鼎共餐,取側影示象。

  商《小子母已卣》銘文。文字為“ 小子作母已”,其中“小”字是用三個小點表示,屬於符號範圍;“子”是象形,小孩側、背影;“母”字是“女”字加兩點,表示哺育孩子的女子的乳房。三個字都是簡存象形意義的圖形,雖名曰象形字,其實都是意象字。

  金文中的牛形。用正面牛頭表示牛,以部分代全體。後來大、小篆書中的牛字就是它的再簡化。甲骨文中的龍形、象形、馬形。很像我們現在的兒童畫。更有趣的是大象腹還有一小象,組成懷孕的子母象形。

  猴形、虎形。夾雜在甲骨文中。這些類似於兒童畫的形象不正是人類創造應用漢字的初級階段的意象思維方式的體現嗎?這些龍、虎、馬、猴簡存輪廓,突出種類特徵,不做細節描繪,是極美妙的寫意畫。金文。上為子形,也就是“ 子”字,像小孩嬉戲;下為蝙蝠形。用剪影方式表現,與線條勾勒不同,但都是突出物象特徵的寫意式的。***來自:中國書法意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