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書法字型

  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用毛筆書寫漢字,按書寫形體和筆勢,有真、草、隸、篆等幾種書體。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書法字型趣談

  楷書之美

  在於清楚東西,明白南北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 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比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 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隸書之美

  在於前有蠶頭,後有雁尾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之美

  在於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帖》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魏碑之美

  在於胳膊是胳膊腿是腿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行書之美

  在於煽動男女感情出軌

  行書,或叫行楷,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漢字書法中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手寫字型風格,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書體。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行書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是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

  篆書之美

  在於小鬼畫符難分錯對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