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隸書書法作品

  繼小篆之後通行的漢字書體。隸書又稱佐隸、徒隸、隸字、隸文、佐書、今文、史書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秦隸、漢隸、古隸、八分、飛白、散隸之分。東漢是隸書鼎盛時期,魏、晉後被楷書替代,僅用於法書。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初學隸書知識:

  初學隸書,首先要在數量眾多、風格各異的漢碑中先選擇一種來入手臨習。選帖的標準是,書法應規入矩,平正端嚴,存字較多,字口清晰,筆法完備的漢碑,如《史晨》、《乙漠》、《華山》、《曹全》諸碑,當然選帖也要根據每個人的筆性和喜好來加以取捨。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較好的保留了原碑書法的丰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況下,可用影印本。

  選好帖後,就可以開始臨帖了。學習書法主要採用鉤、摹、臨三種方法。鉤是以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細的筆畫鉤出字形的輪廓,然後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稱為雙鉤。摹,也是用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寫其筆畫和位置。臨,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對照字帖上的字,細心觀察和領會字的點畫形態,結體特點和運筆方法,細心仿照寫出。用鉤的方法繁瑣費事,摹和臨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續書譜》就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蓋臨書經意而摹書不經意之故也。”所以臨寫的方法多為人取。

  臨寫之前,還應多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開啟字帖,認真觀賞,注意字帖上每個字的筆順、筆意點畫和結構特徵,乃至神韻。養成了讀帖的習慣,還可為背臨即不對照字帖,用記憶的方法寫帖上的字打好基礎。

  選定一種字帖後,要臨寫一個時期,能做到臨寫的字與原帖字型形態及點畫氣勢相象就可以了,並非要一一無差才可。總之,既不要見異思遷,也不可一成不變。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換幾種帖來寫,對筆法、結構就掌握得多些,還會避免專臨一帖,跳不出去和過於甜熟的弊端。

  在臨寫練習過程中還有幾點要加以注意:臨寫時不要貪多,每次臨寫幾個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寫幾十個字,卻一無所得,精意地臨寫幾個字,反而會有收穫。臨寫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這樣會使筆勢展開,也易見骨力,一般漢碑上有些字殘損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筆意不明顯的可以不臨,甚至有些結構不美觀的字也可以不臨。

  隸書從發展到嬗變、昇華,已是有了定型的書體。對其加以變革和創新,都相當困難,這就更需要每一個學習隸書者要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應該儘可能對古今各種優秀的隸書作品反覆觀賞,提高欣賞能力,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書法之外的藝術也須學習和借鑑,這有助於豐富學識和提高創造能力。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隨著書法藝術的不斷髮展,書法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今有關隸書的理論,揭示出了隸書藝術的本質及其規律,會給我們以啟迪。

  隸書的種類:

  繼小篆之後通行的漢字書體。隸書又稱佐隸、徒隸、隸字、隸文、佐書、今文、史書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秦隸、漢隸、古隸、八分、飛白、散隸之分。東漢是隸書鼎盛時期,魏、晉後被楷書替代,僅用於法書。

  一、徒隸書有兩義:

  1、隸書初起時的名稱。2、因六朝碑文皆民間所書,故稱徒隸書。佐書一作左書,即隸書。

  二、草隸有兩義:

  1、草率書寫的隸書,系混合草、行、章草的隸書體。具有草書筆劃省簡和糾連的特點,但區別於成熟的嚴格的章草、今草,用筆帶有濃重的隸書特點。

  2、指草書和隸書。八分隸書一體,亦稱分隸、分書。其名始於魏、晉。章程書用於寫章秦、法令的一種書體。

  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古隸與今隸對稱。廣義包括秦隸和漢隸,近年出土漢簡、牘、帛書甚多,西漢隸書已具波碟。今隸與古隸對稱,實指真書。一般認為鍾、王變體,始有今隸之名,以別古隸。楷隸隸書中規整有法度者,與草隸對稱。楷,言有法度,可為楷模。一說楷隸為隸書中帶有真書楷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