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書法欣賞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篆書基本簡介

  大篆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畫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統一字型,後人稱之為“小篆”。小篆字型略長而整齊筆畫圓勻秀美。

  篆書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二八國文字的結晶。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琅琊臺、之罘、碣石、會稽。因而秦代書法最聞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同一天下,將年齡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咸陽,時年約七十歲。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心集權獨裁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同一後的秦國強盛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定與之相適應。

  篆書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型,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範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型,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型類小篆而較繁複,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讚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