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毛筆書法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 。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去了哪裡

  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了。

  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裡,他如痴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冢”。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求其真跡者很多,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致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檻也踩壞了,智永只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後人對它評價頗高。他的《真書千字文》唐代時流傳到日本後,對日本書道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智永 真草千字文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當唐太宗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蕭翼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祕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辨才見蕭翼不信,就決定讓他開開眼,從屋樑上的洞內取下《蘭亭集序》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仔細察一番,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只見他臉色一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因受驚嚇與刺激積憂成疾,一年後便撒手人寰。

  唐 閻立本 畫蕭翼賺蘭亭圖 卷 遼寧博物館藏

  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到手了,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重賞了蕭翼,給他加官進爵。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那麼,唐太宗死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又到了哪裡呢?

  史書記載:《蘭亭集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盜墓者進入昭陵的地宮後,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巨集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床上放置石函,開啟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開啟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餘年來下落不明,誰也不知道這些寶物去向何方。

  但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集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一些史學家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的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一更為隱祕之處。

  史學界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蘭亭集序》並沒有隨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集序》隨葬,而是將《蘭亭集序》交給了同樣喜愛傳世藝術品的兒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貞觀十七年***643年***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於乾陵。李治臨終前在病榻上遺詔,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在《蘭亭集序》失傳之後,就有人懷疑《蘭亭集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在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集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集序》隨葬乾陵的說法。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看來只有到以後昭陵、乾陵正式發掘之時才能真相大白。歷史留下的問題,只有時間最終能回答。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總會有水落石出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