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誼舞的握持方法

  標準握持,是使共舞雙方形成整體性結構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供你參考。

  一、交誼舞標準握持的意義

  第一,形成正確的發力中心。人體運動的全部規律,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力的

  合理使用。標準握持,使共舞雙方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架子”,’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不正確的區域性性的分散用力情況的發生,使以腰部為衝心的整體性協呼叫力,獲得可靠的保證。

  第二,美的需要。標準握持形成的挺拔與流暢,不僅使人體線條的曲線美獲得充分展示,而且,相對固定的“架子”,將使多餘的力量得以消除,從而派生出一種鬆弛的美。羅丹曾經對他的雕塑作品發表評論道:我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只不過去掉了那些多餘的東西。”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值得反覆咀嚼。舞蹈進行中的“多餘”力量,乃是破壞美的重要因素,必須通過必要的手段去除之,而標準握持,正是

  這種必要手段之一。

  第三,建立起整體性的資訊傳遞網路系統。保持微貼的標準握持,將使共舞雙方達到資訊的傳遞,形成一種總體性的,細膩而 又高效率的網路式系統。這是在非標準握持狀態下只依靠雙手傳遞資訊的低效率機制所無法比擬的。

  體位,是舞步*變化的基礎,細緻而嚴格的分類有十幾種之多。但我們只要掌握了下述四種最基本的形態,就可以觸類旁通了。

  C.P. ***Closed Position****關位,又叫合對位、閉合位、或者基本位。要點是雙方肩橫線必須保持平行,不可一邊寬一邊窄地側向張開而與帲位相混淆。

  P.P. ***Promenade Position****帲位,直譯是散步位置。又叫開位、行步位、V字型位、半合對位等等。要點是男伴右側與女伴左側相貼,而另一側卻相對張開,雙方肩橫線因而形成"v"字形變化。雙方的視點也集中在對握手的延伸方向。

  O.P. ***Outside Partner***撲右外側位,叉叫右交叉位,右臀相靠含對位、同腳右側位等。要點在於雙方都在舞伴身體的右外側運步。

  P.O, ***Partner Outside***僕左外側位,又叫左交叉位,左臀相靠合對位,同腳左側位等,要點是雙方都在舞伴身體的左外側運步。

  這四種體位,是舞步結構變化中經常採用的基礎性體位,必須牢記和熟練運用。對於專門學習國標舞的朋友們來說,還應當記清英文的縮寫名稱。以便運用。

  運步方法,是跳好交誼舞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不同的舞種,對運步方法都有一些不同的特殊要求:

  第一,雙腳平行、直進直遲。腳尖必須指向身體的正前方,絕對不要指向身體的旁側。即使在驕位上同步前進,也必須遵循這一基本的方法和原則。

  第二,依序落地,進退有別。向前運步時,第一隻腳要先落腳跟,然後依序放下腳心腳掌腳趾;第二隻腳則要先抬起腳跟,經腳掌和腳趾推地移動。向後運步則正相反,第一隻腳先落腳尖,然後依序放下腳趾腳掌腳跟;第二隻腳需先抬起腳尖,然後用腳跟推地移動。

  第三,腳到重心到。上身必須永遠保持在重心腳的垂直線上運動,決不能出現“試探狀出腳”的“重心遲誤”狀態。

  初學入門者,在未進入舞種學習前,最好運用已經學到的標腦握持及其四種體位關係,按上述三個要點,進行不同體位的八種方向的運步練習。在練習中,人們肯定會實際地感受到:雙腳不平行,就很容易被對方踩住腳;不依腳跟、腳尖的程式運步,就很難做到“腳到重心到”;而腳到重心不到,則難免出現“撅臀”、“挺腹”、“俯仰上身”等推拉磕碰現象、使標準握持的規範很難保持。可見,運步方法的正確與否,是至關重要的。

  舞程線及其方位概念,是標準舞的理論基礎之一。舞程線是指舞蹈執行的動向,必須沿逆時針方向圍繞著舞池中央作連續發展式運動。在習慣中,把靠近主席臺一側的那條線稱為A線,依次是B線人線、C線、D線,再回到A線,如此往復迴圈。由於舞蹈的執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前進、後退、左轉、右轉等等諸多複雜的、變化,於是,便出現了一個如何辨別和確立方向座標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有的人套用舞臺方位來取代舞程線方位概念。應當指出,這是極不慎重而且很不科學的。因為舞臺方位是以觀眾面為座標的,它是一種永不變化的“場地性概念”;而舞程線方位,則是一種“運動性概念”。兩者間具有本質的不同。不顧客觀規律的強行替代,勢必造成理論的混亂和實踐中的謬誤。所以應當堅決廢止。舞程線方位概念的座標,是這樣形成的:以舞程線方向和它的逆方向為一直線,再以舞池中央方向和觀眾方向為另一直線,兩線交叉點構成一個十字形座標。於是,運動中的方位,就出現了相對靜止的固定關係——舞程線的左邊永遠是中央,而其右邊則永遠是牆***即觀眾***。無論執行至哪一條線,這種運動中的靜止關係都不會發生變化。為了便於旋轉度*的計算,在十字座標的基礎上,又以45度夾角確定了四個斜方向,並以舞程線順逆的總概念,分別冠以斜和逆斜的界走性區別。這樣,便形成了L.O.D、斜中央、中央產斜中央、逆L.O.D、逆斜牆、牆、斜牆八個標準方位。於是,方位識別就顯得十分清晰而準確了。需要說明的是,男女舞伴面對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但舞步興方位的標示只以男伴為準。譬如,在面牆位上進行的動作,意味著女伴必須面對中央,餘此類捱。此外,說面對某某方位,是指的身體正面和腳尖的朝向,它

  與運動進行的方向以及臉面和視點的朝向無關。這一點也需要加以注意。

  二、

  標準握持在舞蹈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它不僅關係到造型的優美,而且影響著資訊的傳遞、重心的穩定、用力方法的正確與統一,以及特殊技巧的運用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決不能等閒視之。

  理想的標準握持,應當產生這樣一種效應——共舞雙方是融為一體的。國外的教師們曾用這樣一種形象來表達這種整體感——“一個身子兩個腦袋四條腿”。這種西方式的幽默,的確可以刺激我們的靈感,使我們比較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核心。

  在現代舞裡,除探戈之外,所有舞種的標準握持都是一樣的。其要點如下:

  腳,雙腳平行併攏,切不可“八”字形張開;右腳尖對準舞伴的兩腳之間;重心集中於前腳掌①但不能抬起腳跟。

  手,男伴的右手掌心向裡,扶在女伴左側肩腫骨下緣;從肘尖直到指尖形成一條直線、呈斜角狀自然斜垂,五指併攏,既不要凸起手腕,更不能用手背來控舞;大臂基本平肩並呈橢圓形展開。圖1是正確的手姿。女伴左手輕放在男伴右大臂三角肌處;四指併攏,用虎口定位;整個手臂輕放在男伴手臂之上,不可脫離接觸,見圖2。男左手和女右手對握,掌根與地面垂直,並互相頂住、整個手臂呈圓弧狀向斜上方展開。猶如輕鬆自如地合撐著一把陽傘,如圖4所示。手的高度一般在齊耳根和齊眉之間的某一固定點,視環境的需要而定。譬如:在大型體育館裡應高一些,在小型舞廳中則適當低一些。

  頭和視點,在保持雙方肩橫線平行的前提下,各自的頭

  圖1 男伴右手姿勢

  圖2 女伴左手

  對握雙手姿勢

  部向左側45度正側轉,雙眼平視前方;女伴還應充分利用胸椎和頸椎的關節功能,從劍突部位起,讓胸椎後展15度、頸椎再後展15度成挺拔式彎曲,造成特有的女性曲線美。注意切勿理解為往後躺腰或挺腹。

  身體,從橫隔膜起,直到大腿面止,形成雙方的微貼;在重心上挺,開啟“間隔”的基礎上,尋找雙方的“合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