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楷書書法

  楷書筆順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蘊含著書法家對漢字結構、點畫功能的認識,也反映出字書規範筆順的方式,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宋朝楷書的發展: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其書法先學大王,後學顏真卿,其小楷代表作《赤壁賦》,《懷素自敘帖》。赤壁賦又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於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曰“流杯池”。其書法帶有行意,如長槍大戟,小楷書法代表作有《苦筍帖》。***2011年拍賣4億多人民幣***。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吳人,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因其母與皇太后交好,米芾可以經常出入皇宮,能見到許多真跡。其書畫自成一家。精於鑑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號稱可以懸腕寫小楷,其小楷代表作為《皇太后挽辭》。

  蔡襄,字君謨,原籍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書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晉唐風軌,前代意韻,變態無窮,真、行、草、隸四體都達到妙勝之境。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其小楷代表作為《謝賜御書表》,因其書法取法古樸,是十分值得臨的法貼。

  張即之,字溫夫,號樗寮,歷陽***今安徽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詩人張籍的八世孫。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祕閣致仕。後知嘉興,以言罷。張即之書法深受唐人影響,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後轉師米芾,參以漢隸及晉唐經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並能“獨傳家學”,以張孝祥書為主調,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後大膽創新形成的。其小楷代表作為《嚴華經》,《佛遺教經》。臨其法帖可以尋找用墨的感覺,趙孟頫就曾臨過他的法帖。

  姜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早有文名,頗受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人推賞,以清客身份與張鎡等名公臣卿往來。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其小楷代表作為《跋王獻之保母帖》,現存故宮博物院,學蠅頭小楷可以取法於他。